02“友邦惊诧”论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驳论文的写作逻辑,掌握驳斥反动论点与论据的方法,理解反语、排比、反复等修辞的运用。
2.通过分析敌论逻辑漏洞,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3.鉴赏鲁迅犀利精准的语言风格,体会其情感表达与逻辑说服力。
4.理解鲁迅爱憎分明的斗争精神,激发对帝国主义与反动派的批判意识。
二、教学重点:梳理驳论逻辑层次,分析敌论点的荒谬性与论据的虚伪性。
三、教学难点:体会反语、对比等语言手法的深层含义,理解鲁迅的阶级立场与时代意义。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1931年学生请愿史料图片,提问:“为何学生请愿会被污蔑为‘扰乱治安’?”引发学生对时代背景的思考。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华盖集》等。
鲁迅的杂文:以批判社会现实为主,语言犀利,思想深刻。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篇尖锐的时事短评。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取沈阳,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并要求国联调解。后来,《国联调查报告书》竟公然声称:中国人民有“一种极力反对外国势力之不规则的色彩”,说日本的侵略是“正当而合法”的。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号召:“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0月9日,国民党政府训令其所属各机关职员,不得参加抗日团体。11月22日,日本侵略军进攻锦州,蒋介石提出:“以退守关内为条件,划锦州为中立区。”11月30日,蒋介石重弹“攘外必先安内”滥调,下令屠杀广州抗日示威学生。12月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禁止学生请愿。12月17日,蒋介石下令屠杀向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的学生,死者三十余人,伤者百余人,被捕失踪者不计其数。12月18日,国民党政府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反诬请愿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并称:“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鲁迅本文,便是对此而发。
3.解题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学生群体多次组织请愿活动,要求政府出兵抗日。1931年12月17日,南京发生“珍珠桥惨案”,国民党当局对示威学生进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百余人。事后,国民政府通电全国,诬蔑学生“破坏社会秩序”,并以“友邦人士,莫名惊诧”为借口,试图将责任推卸给爱国学生。鲁迅以此为切入点,痛斥当局的谎言与暴行。
标题《“友邦惊诧”论》中引号的作用:讽刺国民党政府口中的“友邦”实为侵略者帮凶。
4.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知识: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2)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3)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4)论证方式: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5)论证方法(详见课件知识补充)
(三)初读感知
1.字音识记
庸yōng兹zī埠bù诧chà毙bì捣dǎo 殴ōu 劫jié
逮dài诬wū敷衍fūyǎn
2.词语释义
越轨:(行为)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
敷衍塞责:不负责任,只是表面上应付一下。
(四)整体把握
1.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揭露事实,引出谬论。
第二部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