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南京市直遴选面试真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题)
1、公车改革后,有群众抱怨领导下乡次数减少,也有领导发牢骚说,没有公车下乡不方便,你认为该怎么解决干部下乡的问题?
【答案】:公车改革,本是党中央为切实解决公车私用、超标配置等问题,避免公共资源浪费而出台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到了一些地方干部那里,却成了少下乡甚至不下乡的懒政借口。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下乡碰到山高路遥的情况的确会存在坐公交车路上耗费时间长,坐公共交通晚上回不了家等不方便外,根本原因在于精神上缺钙,缺乏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未能真正理解下基层的意义。因此,为避免干部少下乡、不下乡,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公职人员思想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要心中装着群众。树立群众第一的思想,真正把群众满意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和出发点。第二,采取严格管理、严格考核、问责追究等制度性措施,避免岗位空转、责任抛荒,坚决纠正一些人借车改打掩护当“甩手掌柜”的错误念头。第三,务实推进车改,避免“一刀切”,对条件艰苦、情况特殊的地方,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办法,如在调配使用公车的过程中,以“距离远、任务重”为原则,采取拼车下乡、集体服务的方式,既不浪费公车资源,也切实保证干部的正常办公需要。第四,落实好车补政策,对于车补没有落实到位的,应加快进度督促落实,车补已经发到干部手里的,应使其“物尽其用”,对于领到车补拒不下乡的干部可以停发或取消其车补。
【解析】题干分析本题聚焦公车改革后出现的群众抱怨领导下乡次数减少以及领导称下乡不方便的现象,旨在考查考生对干部下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公车改革初衷是解决公车私用、超标配置等问题,避免公共资源浪费,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负面效应,这背后既涉及客观因素,更反映出深层次的主观问题。答案解析问题原因分析:答案指出除了下乡存在山高路遥、坐公共交通耗费时间长且晚上难回家等客观不便因素外,根本原因在于干部精神上缺钙,缺乏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未能真正理解下基层的意义。这一分析全面且切中要害,既考虑到了现实困难,又抓住了主观思想层面的关键因素。解决措施阐述1.加强思想和职业素养培养:强调要让公职人员心中装着群众,树立群众第一的思想,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标准和出发点。这是从思想根源上解决干部工作态度问题,为干部下乡提供内在动力。2.采取制度性措施:通过严格管理、严格考核、问责追究等制度,避免岗位空转和责任抛荒,纠正干部借车改当“甩手掌柜”的错误念头。制度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能有效约束干部行为,确保工作落实。3.务实推进车改:提出避免“一刀切”,对条件艰苦、情况特殊的地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办法,如拼车下乡、集体服务等,既保证公车资源不浪费,又满足干部正常办公需要。这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4.落实车补政策:对于车补未落实到位的加快督促落实,已发放车补的要使其“物尽其用”,对拒不下乡的干部停发或取消车补。这一措施将车补与干部工作行为挂钩,以经济手段激励干部下乡,提高工作积极性。总体而言,答案逻辑清晰,分析问题全面深入,解决措施具体可行,符合公务员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2、你是领导,让你和一位老同志一起工作,老同志比较有威信,工作经验也很丰富,但在工作过程中,老同志不服管教。你怎么办?
【答案】:每一个领导者都希望自己的下属对自己忠心耿耿、对工作兢兢业业,能够为自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如何能够根据不同下属的不同特点进行有个性化的领导是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单位有一位威信高、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对于我而言,如何用人之长,同时赢得他的认可是我应该思考的问题。老同志不服管,说明自己对下属的管理方式存在问题,可能是日常的工作安排不合理,没能做到人尽其才,导致老同志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也可能是平常在与下属的相处中,缺乏领导技巧,使老同志对我的领导能力产生怀疑,还可能是自己工作能力有限,不能给老同志有效地指导,导致在下属面前缺乏权威。因人制宜,适当放权。针对老同志工作经验丰富、威信度高的特点,适当地给老同志一定的平台和工作机会,能够让他带领其他同事共同完成工作,这是一个领导应该具备的容人的肚量,所以我会适当根据单位的情况,做好放权工作,当然在工作完成后也要把好关,做好验收工作。对于老同志表现优秀的地方,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来赢得老同志的认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如果一个领导不能给自己的下属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指点,那么就不是个好的领导。所以我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要做得精、做得好,这才能让老同志从内心敬佩和认可我。在制度和规定面前,率身垂范。带头执行相关制度、身先士卒完成工作任务,这是一个领导必须具备的领导意识。所以针对单位任务的攻坚难题,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