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重庆大学科学城校区管理委员会劳务派遣工作人员招聘5人(6月)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文件大小:49.69 KB
总页数:4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1.72万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2025重庆大学科学城校区管理委员会劳务派遣工作人员招聘5人(6月)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毕业院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大学毕业生王某打算在A市创业,在申办企业的过程中,恰逢该市大力推进改革,关于此次改革对王某申办企业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王某无需提供企业注册场所的证明文件

B、王某可通过线上系统随时了解

C、王某无需缴纳政府收费清单以外的费用

D、王某可领取“一照一码”的营业执照

答案:A

解析:王某作为申请人,其需要提供企业注册场所的证明文件。故选A。

2.“四渎”是古代典籍中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合称,它们具体指()。

A、长江、黑河、珠江、海河

B、长江、黄河、淮河、海河

C、珠江、黄河、济水、辽河

D、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答案:D

解析:“四渎”指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河。“四渎”是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合称。《尔雅·释水》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这说明奉江、河、淮、济为“四渎”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人大海。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A、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B、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C、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D

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故选D。

4.古时建筑一般是木结构,须有椽头、椽眼,通过榫卯将建筑物组合起来。“勾心斗角”原指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一词出自()。

A、《岳阳楼记》

B、《滕王阁序》

C、《醉翁亭记》

D、《阿房宫赋》

答案:D

解析:唐代杜牧所作的《阿房宫赋》中写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斗角”也作“勾心斗角”。

5.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正。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是()。

A、总量不足

B、阶段性供过于求

C、阶段性供给不足

D、结构性矛盾

答案:D

解析:我国农业阶段性供给不足,阶段性供过于求,属于结构性问题,所以要进行结构性改革。结构性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经济问题。故选D。

6.行政监督的客体主要是()。

A、公务员

B、国家行政机关C、行政相对人

D、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使权力、履行公务的行政行为

答案:D

解析: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督活动。故选D。

7.行政执行过程的关键是()。

A、决策

B、动员

C、协调

D、指挥

答案:D

解析:行政管理的过程分为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而行政执行过程的关键则是指挥。故选D。

8.下列选项中,符合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是()。

A、甲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B、乙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但误以为被害人没有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

C、丙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

D、丁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答案:C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逃逸行为必须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脱离现场的目的必须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以下两种情形不应认定为逃逸:(1)交通肇事后,肇事者已通过电话等方式报警,由于惧怕被害人亲属殴打而逃离事故现场,这种情况,不应按交通肇事后逃逸来处理。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被害人亲属对自己造成人身伤害,而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2)存在不能抗拒的原因,不能抗拒的原因消失后,又投案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例如,被告人张某在交通肇事后,立即让随行的人员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发现被害人已经死亡。此时被告人张某也负伤在身,其家人将其送往医院,到达医院后,其委托亲属向公安机关报案。该案就不应认为具有逃逸行为。A项错误,属于不应定位为逃逸的一种情形。B项错误,被害人的死亡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C项正确,被害人的死亡是因为丙逃逸导致死亡。D项错误,丁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正确答案为C。

9.甲、乙双方连续几年订有买卖“节能空压机”的合同。有一次签订合同时,在“标的物”一栏只写了“空压机”三字。当时正值节能空压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