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习力已经成为学生乃至未来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习力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改革和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调查分析,进一步厘清学习力的概念,剖析学生学习力现状不佳的背后成因,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力的策略和方法。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和价值参考。
【关键词】学习力课堂教学培养策略
一、学习力的概念与结构
学习力的概念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阐述,从具体内涵来看,最常见的是“三要素说”,即学习力是指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为一体的综合体(见图1)。
(一)学习动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需求是学习动力产生的前提,态度、习惯是学习动力得以产生和持续的保障,它们都缺一不可。
(二)学习毅力
学习毅力的要素体现在目标的规划度、优秀的意志品质和为目标实现而需要的持久力和坚持度。以上两点更倾向于非智力因素层面的研究。
(三)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要素更倾向于智力因素层面,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能力的大小固然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存在,但后天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可塑空间很大。
二、学习力表现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某校二年级和五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共计发放问卷97份,问卷内容共设置了22个问题,涵盖“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调查结果看,有80%以上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状态不良的问题。低年段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良主要表现在: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差,上课或做功课时东张西望,小动作多,专注力低,容易受外界干扰,懒散,积极性差。高年段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良主要表现在:厌学情绪,学习压力大,经常有厌烦情绪,自信程度低,没有学习目标,缺乏毅力,容易放弃。
(二)成因分析
1.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根本。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素材没有兴趣,无法产生学习和探索新知的需求,这一指标二年级占比67%,五年级占比79%。综合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学习内容有关,同时也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数学本身素材相对枯燥、内容相对单调。教师如果以本为本,不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机械地为教而教,只注重教的结果而忽略丰富而生动的探究和体验过程,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兴致全无。二是内在因素。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不良和学习态度不端正上,对于任何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厌其烦地培养、教师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形成。
2.毅力不坚
在调查中发现,小学高年段只有14%的优秀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是有规划有目标的。由此可见,学业没有规划是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没有学习毅力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很多学生表现出意志品质不坚强,凡事不能坚持,有兴致时会积极参与,遇到些困难或麻烦就会放弃。
3.能力欠缺
调查中发现,學生在学习能力方面表现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对知识“学得快、忘得快”;二是对新知识接受慢,理解困难,学习吃力;三是看上去似乎都会,但总是做不对题。综上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认识、理解、记忆、思维和创造等方面,且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认识不全面就无法真正理解,理解不深刻机械记忆效果就不好,影响进一步思考和创造。
三、数学学科学习力的培养策略
基于学习力概念的剖析和当下学生学习力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需要全方位构建,多角度发力。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非智力因素层面,主要体现对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的培养;二是智力因素层面,主要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认知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以下主要从智力层面阐述。
(一)呈现有过程的认知—提升认知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构建的完整过程,呈现“有过程的认知”,开展“有过程的学习”,在有过程的学习中理清知识脉络,打通前后联系,促进新知理解更全面和更深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一课时,在探索算理时教材呈现了这样的例题:3.8×3.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小数乘小数,计算的方法是将小数看作整数来计算,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然后就从算出的积的右边起数上几位点上小数点,你们明白吗?下面请大家尝试着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请大家先观察今天学习的乘法计算与之前学习的乘法计算有什么区别?
生:乘数都是小数。
(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生长点)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