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过程中对多发病害防治方法的综合分析研究
小麦自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会受到基因的调控,还会受到外界环境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品种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会对小麦整体的产量和品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在小麦作业过程中要想获得良好的产量和品质,不仅要针对所在地区的种植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还需要因地制宜选择优质的小麦品种,并在栽培管理过程中有效规范种植管理行为,充分发挥优良小麦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在整个栽培管理环节,还需要将关注重点放在小麦病害的科学防范方面,要掌握常见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流行规律,在落实药物防治的基础上,也需要积极融入新的防治理念和防治方法,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保证小麦健康生长,通过科技赋能进一步增强小麦的科技能力,为实现优质小麦高产目标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持和科学支持。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小麦栽培中多发病害的识别,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提高病虫害的防控成效,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小麦栽培中多发病害的识别
1、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体是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寄主组织内越冬,在温暖湿润的地区,病菌可以在病残体上越冬。小麦白粉病病原菌主要通过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分生孢子在温度15~28℃,相对湿度70%以上的条件下从病斑上散落,随风传播到其他健康小麦植株上,在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白粉病发病快,传播强,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包括品种抗性、温度、湿度、日照、栽培条件等。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叶片表面出现黄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即分生孢子,随着病情加重,病斑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浅灰色,后期变为浅褐色,病斑多时叶片发黄、早枯,严重时叶片会卷曲枯死,严重时叶鞘和茎秆也会受到侵染,植株易倒伏,穗部受害时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重病株常矮小细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
2、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菌源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条锈菌的繁殖和传播,主要通过风雨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气流,条锈菌的侵染周期包括越夏、越冬和春季流行阶段,夏季高温不利于条锈菌的生长,但秋季气温适中且多雨时,条锈菌开始侵染秋苗,冬季温暖地区条锈菌可以在小麦植株上越冬,春季气温回升,条锈病开始流行。小麦条锈病首先在小麦叶片上出现褪绿的小斑点,随后发展成鲜黄色的细长条状病斑,病斑沿叶脉扩展,形成长条形的锈色夏孢子堆,初期为黄色,后期变为橙红色,严重时叶片上布满锈色病斑,导致叶片提前枯死。叶鞘也可能受到侵害,出现与叶片相似的病斑。在严重情况下,茎秆上也会出现病斑,影响小麦的养分输送。在小麦生长后期,病斑上会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这是条锈菌的越冬形态。
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侵染源主要包括病残体、稻草、稻桩、玉米根茬、残秆、棉铃、堆放在田边地头的玉米秆或棉花秆等,种子内部潜伏的菌丝体存活率高,主要引起苗枯和茎腐,但对穗腐无影响。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发病条件主要受气候影响,当温度在15~25℃,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小麦扬花期若遇雨,发病就重,反之则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周期较长,会导致小麦植株反复周期受到病原入侵,在北方以玉米-小麦或棉花-小麦为主的轮作区,主要初侵染源为遗留在田间的玉米根茬、残秆、棉铃和堆放在田边地头的玉米秆或棉花秆等以及未腐熟厩肥中的玉米秆等残体。赤霉病在小麦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症状会存在较大差异性苗期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引起,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基腐又称脚腐,从幼苗出土到成熟都可发生,初期茎基变褐软腐,以后凹缩,最后麦株枯萎死亡;秆腐初期在剑叶的叶鞘基部呈棕褐色,接着扩展到节部,以后在上面长出一层红霉,病株易被风吹断。穗期在颖壳上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变成枯黄色,同时不断扩大蔓延到全粒或全小穗,甚至整穗发病,以后在颖壳的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一种黏胶状的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到后期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粒(病菌子囊壳)。
4、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发生周期较长,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通过土壤传播,一般从播种到收获均可发生。病害的严重程度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小麦出苗至越冬前是第1个侵染高峰期,病菌通过胚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小麦返青期是第2个侵染高峰期,茎基腐病病株率上升,小麦拔节至抽穗期病害进入垂直扩展高峰期,发病部位由基部逐渐向上蔓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