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病虫害发生规律与不同生长时期防治措施试验分析
小麦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阔,保障小麦高产稳产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影响重大。小麦种植期间,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制约植株的健康生长,特别是小麦吸浆虫。该虫害发生在小麦植株上具有暴发性,在小麦即将进入成熟期大面积发生,致使小麦的产量及品质下降。为有效防控小麦吸浆虫,笔者于2023-2024年在平阴县开展对小麦吸浆虫系统监测,通过秋播药剂拌种、蛹期撒施毒土、成虫期药剂喷施防控三个不同的防治时期及方法开展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蛹期及成虫期为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关键时期,采取蛹期毒土撒施+成虫期药剂喷雾综合防治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小麦吸浆虫的防控除了掌握科学的施药时期、施药方法之外,还需结合多种综合预防管理方式,以减少田间虫口基数,降低吸浆虫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吸浆虫又名麦蛆,发生后主要危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危害小麦花器并刺吸处于灌浆期的小麦籽粒浆液,造成籽粒瘪粒、减产,一般年份发生时造成小麦减产10%~30%,发生严重时会造成小麦减产50%以上,甚至于绝收。吸浆虫虫体较小,危害时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常错过防治最佳时期。近年来,随着农业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及小麦品种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吸浆虫在平阴县小麦生产期间危害面积不断扩增,严重影响小麦粮食生产安全。为有效防治该虫害,本文对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进行概述,开展小麦吸浆虫系统监测及防治试验,以期能够为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提供科学建议。
一、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属双翅目、瘿蚊科昆虫,依据虫体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两种,在平阴县地区主要以麦红吸浆虫危害。小麦吸浆虫暴发后具有毁灭性,以幼虫刺吸灌浆期小麦籽粒汁液为主,造成小麦籽粒瘪粒、坏粒,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
小麦吸浆虫在平阴县地区一年发生一代,春季降雨多易发生此虫害。小麦吸浆虫在冬季、夏季以老熟幼虫的形态在土壤中结茧越冬越夏,春季温度回升后,由土层深处向土表移动,随后化蛹、羽化为成虫。每年3月中下旬,小麦生长进入拔节期后,土壤土层5~10cm处地温上升至8℃以上时且有充足的水分浸湿虫体,处于休眠期的幼虫会褪去茧壳,具有活动性后向地表处移动。至4月上旬小麦进入孕穗期后,土层5~10cm处地温稳定通过12℃以上时,土层中的幼虫会移动至地表化蛹。4月中旬吸浆虫蛹开始羽化为成虫,4月下旬小麦抽穗盛期至扬花期时为吸浆虫成虫发生高峰期。成虫雌虫将卵产在刚抽出的麦穗上,卵期通常为3~5d。初孵出的幼虫从小麦籽粒外颖壳缝隙中钻入麦壳内危害,在籽粒幼嫩子房刺吸浆液。吸浆虫持续危害小麦籽粒15~20d后,小麦进入黄熟期,经历2次蜕皮后成老熟幼虫。老熟幼虫期,当出现降雨、露水的条件时,吸浆虫会从小麦壳中钻出,掉落至下方土壤中,进入土层10~20cm处结茧休眠越夏、越冬,至翌年春季再次危害小麦。
吸浆虫的发生通常与当年气候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温度、湿度条件,其对吸浆虫发生时间的早晚及发生虫口基数的多少影响重大。通常来说,小麦吸浆虫在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下,虫体的发育速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空气相对湿度及土壤含水量受气候降雨影响,因此,降雨量的多少及降雨区域分布是影响该地区吸浆虫发生程度的关键性因素。
小麦吸浆虫发生时,对环境温度、湿度具有三个关键敏感期。首先,对环境温度的敏感期为土层5~10cm处地温上升至8℃以上,只有在此温度下,吸浆虫可以解除滞育状态活化破茧。其次,对土壤含水量较为敏感,吸浆虫完成活化破茧后,需要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5%以上时才能够正常行动。最后,在吸浆虫化蛹前需要空气相对湿度短暂保持在20%以上,才能够正常化蛹,当无法满足湿度条件时,吸浆虫则无法顺利化蛹并重新结茧休眠直至翌年活动。
二、小麦吸浆虫防治试验
1、材料及方法
①试验地区
本次试验地点位于平阴县东阿镇某农户小麦种植田中。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土壤,历年小麦吸浆虫高发区。
②防治对象及药剂
防治对象为麦红吸浆虫。
防治药剂:3%辛硫磷水乳种衣剂,由山西绿海农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5%毒死蜱颗粒剂,由宁夏泰益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7.5%氯氟·吡虫啉(吡虫啉5%、高效氟氯氰菊酯2.5%)悬浮剂,20%联苯·三唑磷(三唑磷17%、联苯菊酯3%)微乳剂由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
③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不设置重复,单个小区面积300m2。5个处理分别为播前辛硫磷拌种、蛹期毒土撒施、成虫期药剂喷雾、蛹期毒土撒施+成虫期药剂喷雾、空白对照(ck)。
播前辛硫磷拌种:小麦秋季播种前,使用3%辛硫磷水乳种衣剂100mL+水1.5L,混合均匀后倒入小麦种子1kg,拌种均匀后摊晾至种子表面干燥后播种。
蛹期毒土撒施;小麦孕穗期,使用5%毒死蜱颗粒剂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