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病特点及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是当前粮食生产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小麦生长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由于很多农户不注重做好药物的规范使用,难免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导致病虫害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新时期在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积极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药物不规范使用对小麦品质造成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病特点,并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希望对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帮助。
一、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病特点
1、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病较多,温度在20~30℃之间是赤霉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赤霉菌主要以土壤为侵染源,通过根际接种、种子传播或残茬感染等途径进入小麦植株。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拔节-孕穗期和开花-籽粒灌浆期发病较为严重,这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赤霉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时期。初期在叶片上形成小而圆的淡黄色斑点,随着病程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变成深红色或暗红色,呈不规则形状。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的上部,尤其是叶尖和叶面,也可见于鞘片和穗轴等部位。病斑逐渐扩大融合,覆盖整个叶片,同时也可感染到茎部和穗部,导致小麦植株的叶片枯黄、凋萎。
2、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特点
小麦纹枯病主要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特别是在春季到夏季的高温多湿时期。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小麦纹枯病在寒冷季节经过休眠而得以继续传播,随着气温升高,链格孢菌重新感染小麦并导致发病。此外,细菌也可以通过种子、残留植株、露水、空气传播等途径传播和侵染小麦植株。小麦纹枯病主要通过叶片的感染引起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小点,逐渐扩大并形成“V”字形或倒“V”字形的条纹状斑点,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褐色。随着病害发展,叶片枯死并呈现典型的纹枯状病斑。纹枯病斑往往从叶缘开始出现,并向内部蔓延。病斑呈线形或半圆形,具有独特的纹理。在湿润的环境中,病斑上可能出现黑色孢子垫,增加了病害的传播。严重感染时,病害可导致叶片凋萎、早衰和减产。同时,病害还会影响小麦粒的营养和滋味,降低产品质量。
3、小麦锈病的发病特点
小麦锈病的发病程度受气候、品种、菌源、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候方面,温暖多雨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品种方面,感病品种容易发病;菌源方面,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和冬孢子在小麦田周围杂草或自生麦苗上越冬或越夏;栽培管理方面,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等均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发生时间主要在小麦生长初期,一旦感染,病情发展迅速。锈病病菌可通过风雨、气流、人畜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传播范围较广。病菌寄生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容易导致小麦叶片、叶鞘和茎秆受损,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同时,小麦锈病病菌对药物抗性强,防治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4、小麦吸浆虫的生长特点
小麦吸浆虫成虫体长约2~3mm,呈黑褐色。其体型细长,头部小,腿长,触角纤细。吸浆虫喜欢吸食小麦叶片汁液,导致叶片黄化、干枯,并且结出的麦粒数量减少。重度感染时,叶片上还会出现黄斑和白色霉层,也会在小麦叶鞘内产卵并取食,导致叶鞘松软变黄,严重时叶鞘腐烂。幼虫会在小麦幼苗内取食,导致幼苗生长发育缓慢或死亡。
5、小麦蚜虫的生长特点
小麦蚜虫的成虫体长约为3~4mm,身体呈椭圆形,背部有明显的黑色斑纹,腹部为绿色或黄绿色。卵呈长椭圆形,初产时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若虫与成虫相似,但体型较小,背部无黑色斑纹。蚜虫主要在小麦叶片上取食,导致叶片卷曲、枯死,严重时可造成小麦叶片全部枯死。穗期蚜虫在穗部取食,导致穗粒腐烂,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二、小麦绿色防控技术
1、农业防治
①制定合理轮作制度
小麦轮作制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模式,将小麦与其他作物进行交替种植的一种农业种植方式,轮作制度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轮作计划制定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质地、pH值等,为选择合适的轮作作物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分析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选择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的轮作作物,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轮作作物。在此基础上要选择合适的轮作作物,常见的可供轮作的作物有大豆、苜蓿、玉米、蔬菜、水果、棉花等。轮作制度实施期间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轮作模式,常见的有小麦—大豆—玉米、小麦—绿肥—水稻等,按照轮作计划,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确保轮作制度的实施。
②小麦种植地翻耕整地
小麦种植前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