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与成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价值追求
郭磊钱海
【摘要】当前,众多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研制自主学习任务单,着力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有抓手、学习有方向。任务单应凸显学生作为一名学习者的本真样态——解放学生,归还学生的自我学习权利,解除对他们自主学习的约束,有效打开言语实践的时空;成全学生,给予学生恰当引导,助力他们自行成长、自我实现。从而全力推动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任务单价值追求解放成全
当前,众多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研制自主学习任务单,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得碎”“讲得多”“控得紧”等问题,让学生学习有抓手、学习有方向。
任务单既然为“自主学习”,就应凸显学生作为一名学习者的本真样态——既在“教”的过程中归还学生的自我学习权利,解放学生,解除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多种约束,有效地打开言语实践的时空;又在“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恰当引导,成全学生,助力他们自行成长、自我实现。从而全力推动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解放:教学中看到学生
所谓解放,是指在学习任务确立、达成的过程中,教师减少不必要的干预,顺应学生的天性和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给予其自主学习权利,在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对学生放手。
1.确立目标适度放弃,契合真实情境
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学到怎样的程度,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不确定性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课堂教学活动通常都是有目的、有设计的。教师研读教材确立任务目标时,往往会步入这样的误区:或以考试内容为学习要求,或以个人主观见解为行动方向,而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真实的内心需求等思之甚少。
对于任务目标的确立,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摒弃一点功利,放弃一点主观,赋予学生更多的责任意识,遵从学生个体需求,让学习动机更具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未知”有所期待,真正带着“问题”走进学习任务情境,提升发现问题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2.实施任务适时放手,满足实践体验
任务单虽是教师研制,但任务仍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单不仅驱动和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也映照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师了解学生语文能力、理解学生学习世界的一面“镜子”。
尽管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在实施任务时,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努力做一名善于察言观色的“旁观者”,适时放手——留给学生自我操作和自我体验的空间,鼓励学生尝试走进未知,努力探索未知,让学习体验在碰撞中不断升级;适当保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恰当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一起解决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亲身经历语文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
3.任务达成适宜放任,实现自我超越
语文学习活动讲究整体,讲究前联后延。自主学习任务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浅层体验,更是为了启迪学生在深化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新灵感、新问题、新想法,为求知和探索埋下更多可能的种子。
在课堂上,教学任务的达成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对新任务的追寻。教师应当利用任务单引领学生的学习从书本走进实践,从实践回到书本,再从书本返回实践,循环往复,不断延伸。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活动是相对开放、多样和可选择的,这样他们就会不断拓展学习时空,不断超越自我,丰富知识的积累,实现能力的提升。
二、成全:让学生真学、会学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受众更是主角。所谓成全,是指教师运用学习任务单恰当引导、组织、点拨,激发和促成学生的好奇心、满足感、求知欲,成就每一个鲜活生命的言语能力提升。
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成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主动性,促进阅读思维生长
问题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创造的开始。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喜欢探索、喜欢挑战,面对未知的语文世界,他们发现的问题“花样百出”。每一个学生个体经验不同,产生的问题层次也参差不齐。学生前置学习时,教师要放手让他们知晓自己的学习起点。如中高年级的学生自主预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见图1)。
每一个任务都要从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心存疑惑的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探索提供线索和动力,提高学习的挑战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如《将相和》一文任务单上有这样一个活动(见图2)。
《将相和》是一篇要求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小长篇”,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尽可能连词成句,以提高阅读速度。但“提速”并不意味着学生应当“弃卒保车”,可以放弃对故事前情的了解。事实上,没有“前卒”,“后车”也很难真正做到“纵横驰骋”。学生很容易一眼就看到“秦国很强大”和“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这既是《将相和》故事的前情,又恰是理解本文中“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理亏的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