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在活动中建构,在想象中提升.docx
文件大小:42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5.1千字
文档摘要

在活动中建构,在想象中提升

【摘要】“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内容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一领域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儿童天生活泼好动,在教学中,设计顺应学生天性的数学活动,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空间观念的建立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养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开展数学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关键词】活动空间观念思维

一、背景分析

“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以及推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着眼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还应致力于采用合理的培养策略,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活动中切实发展空间观念。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它既是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只有在教学中,把清晰的“长方体”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储存在学生的头脑中,才有可能为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长方体的变化中,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一组棱的长短决定长方体的大小,长方体一组棱的变化会引起面的大小和体的大小的变化,可以为之后的“体积”教学埋下伏笔。由此可以看出,本节内容在学生的几何知识结构中,是将静止的二维空间纵深为能“立起来”的三维空间的一次重要转化,是学生后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认识基础。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与探究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几何知识网络的构建。

通过对比北京版、人教版、北师大版三个版本的教学内容,笔者发现教材中都设计了动手操作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剪一剪”“做一做”等活动来探索图形的特征。

在多样的活动中,“做一做”活动更加突出。“做一做”活动主要包含用小棒、硬纸板制作长方体,或者用土豆切出一个长方体。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在选择材料时就要思考长方体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制作过程中不断调整、感悟,同时体验从三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空间转换,从而发展了自身的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认识长方体,学生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这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认识二维平面图形的经验,但从二维到三维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那么,学生能否直观辨认长方体?学生更愿意选择参与什么活动来建构长方体?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访谈”的课前前测。

1.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1)检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否由实物过渡到抽象的图形。

(2)检验学生是否能区分长方体和长方形。

(3)为下一个问题——“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提供支撑。

在对我校五年级291名学生的测试中,有9人认为图形④是长方体,还有7人认为图形⑦也是长方体。这两项约占总人数的5.5%。总体来说,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长方体,说明他们对长方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有少数学生不能区分面与体,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建立对长方体关键特征的认识,对长方体的外在形状没有感知。

2.长方体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目的:检验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且能否在整体中找到它的各部分要素,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各要素的特征。

调研结果如表1。

结合数据及范希尔理论的五个思维水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五年级学生对长方体已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知,对长方体的明显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数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碎片式的,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完整地说出长方体的特征。大多数学生会探究面、棱、顶点各自的特征,但对这三者的特征把握往往也是片面的、孤立的,不能从整体中分解出要素,对各部分要素特征缺乏感知。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帮助学生完成对长方体特征的认知呢?什么样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特征,而且学生又比较感兴趣呢?

笔者设计了五种活动:

①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

②用纸板围成长方体。

③利用土豆削出长方体。

④直接观察长方体。

⑤对比观察长方体、圆柱、圆锥及其他立体图形。

学生选择操作顺序,结果见表2。

通过学生活动及访谈可以看出:

①学生最感兴趣的学具是小棒拼搭。(好操作)

②搭小棒和用纸板摆长方体对认识特征最有帮助。(12个学生中有11个认为小棒拼搭和用纸板摆长方体对认识特征最有帮助)

③通过几种操作,学生都能完整地说出长方体的所有特征。

根据上述前测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①学生能够通过操作活动自己发现特征,课堂上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悟、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②搭小棒和用纸板摆长方体对学生认识特征帮助作用最大,因为这两项活动直接指向了长方体的三个基本要素——面、棱、顶点。

(三)笔者的思考

根据以上前测及分析,笔者在教学设计上着力体现“做中学”的思想,由“数”到“搭”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