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蝈蝈在唱歌
【摘要】“教育即研究者,教育即总结者”在如今的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凸显重要地位,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始自现实的“反思”或“评价”,是在一个一个案例中的不间断的“过程”。本文以具体实例展开论述,展现教师在学生从一个“不斯文的孩子”到“益虫”的转化中因材施教的过程,同时教师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从而为帮助学生成长积累经验。
【关键词】案例反思因材施教
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我接手了一个全新的班级,从学生们稚嫩的脸庞上看到了他们对于学习生活的憧憬与无限期待。当我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花朵”们时,想用自己全部的爱与热情去浇灌他们,可在撞上“蝈蝈”的那一刻,我怎么都爱不起来,一盆“冷水”把我的热情从头到脚浇了个透。“垂头丧气”的我一次次与“蝈蝈”直面“交手”,越挫越勇、屡败屡战,每一次“战役”都让新手老师的我与新手学生“蝈蝈”之间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他叫斯斯,却一点儿也不斯文,我情愿叫他螽斯。螽斯就是蝈蝈,似乎在大家的眼里,蝈蝈并不能被当作是一种益虫,但也不是所有的螽斯都理所应当地被认为是“害虫”。
(一)蠢蠢欲动
“老师!他打我!”一个红着眼眶的男生跑来我身边,一手指着“蝈蝈”,一手捂着眼睛流泪,一副我不为其讨回公道誓不罢休的样子,我唯轻叹一口气,认命抚慰“受害者”,批评“闹事者”。
“老师!他把我的小红花撕了!”一个女生伸出手给我看她手背上仅留下的小红花一角。“没关系,老師再给你贴一个。”我微笑着轻轻拍拍女生的脑袋。
“老师!他发出怪叫!”周围的学生都捂着耳朵特别生气。
这仅仅只是开始,我已经有点受不住了,在40分钟不到的新生“游园会”期间,“蝈蝈”就惹出了“几十件破烂事”。一年级开学第一天,“蝈蝈”就“蠢蠢欲动”地向我“宣战”,给我惹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全班几十个学生,第一个记住的就是他的名字——不斯文的“蝈蝈”。
还有什么“惊喜”是我不知道的呢?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觉得“蝈蝈”在开学第一天就给了新老师——“我”已经是十二万分的“优待”了。尝过“开胃小菜”后,“蝈蝈”还给我准备了好几顿“饕餮大餐”呢。
九月开学暑气仍盛,“蝈蝈”的“气焰”也高涨不少,连我也警惕了起来。一次单元小练习过后,“蝈蝈”把邻座女生的试卷拿到自己的桌子上,经过一节课的“埋头苦干”,邻座女生拿着她的卷子哭着来向我诉苦。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将卷子进行了个性化涂鸦创作。周五班级大扫除,“蝈蝈”也不甘落后,拿着被他掰弯的扫帚柄作为防御“敌人”的武器,在教室里左右突击,企图攻占周围同学的领地;冬季运动会班级制作了一条条呐喊助威的红色横幅,“蝈蝈”正好缺一件战袍,如此一来,此横幅就如了他的心愿,披在身上真像一位“宁死不屈”的战士;数学课上使用的学具盒中的零件也变成他治疗创伤的“药丸”差点吞入腹中……各科老师都尝尽了他的“苦头”,从此“蝈蝈”这个名字就成了“恐怖”的代名词,女老师听到花容失色,男老师听后拂袖而去。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吗?我和“蝈蝈”的故事才刚刚起了一个头,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二)惊心动魄
小打小闹过去之后,随着期末备考的到来,我以为一切都“风平浪静”了,“熬”过最后这几个星期,终于要“解放”了,而我低估了“蝈蝈”的闹腾程度。但这一次的闹腾却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一天中午,刚刚结束一上午的课程,我趴在桌上小憩,体育老师喊醒我,我一抬头瞧见班上一个眼皮上满是鲜血的女生及垂头丧气的“蝈蝈”,这一剂“清醒剂”着实把我吓得够呛,直呼“喊校医”!我心想:“不用猜,小家伙又惹事了,而且情节十分严重。”
处理好女生的伤口后,我立即展开调查,此时有目击者指认,是“蝈蝈”在体育课上厕所的时候推了这位女生,导致女孩摔倒,镜片也摔碎了,碎玻璃片扎到了她的眼皮。我可以容忍“蝈蝈”的小打小闹,但如此有意而为之的恶行我绝不能容忍。但我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不死心地望向“蝈蝈”,可此时的“嫌疑人”一言不发,一点也不为自己辩解,只是在原地沉默。加之“蝈蝈”平时兴风作浪的表现,我心里隐隐有了一些猜测,顿时怒火中烧,立即打电话喊家长来学校“赎人”。情绪恢复平静后,我觉得不该如此武断地给“蝈蝈”定下“罪行”,凡事还是讲证据的,并且我也不相信班上真的有这般“恶人恶行”,于是便去监控室查找监控视频,一帧一帧慢镜头反复观看之后,结果真是大相径庭:当时“蝈蝈”看到有人在他身边跌倒时,他便伸手要去扶,但由于女生跌倒速度太快,他没有拉住,周围的同学看到此情景误以为“蝈蝈”是伸手去推。这样的结果让我顿时心生愧疚,原来是我错怪他了。我心里一惊,深刻反思:“每一位老师都不应该对学生怀有刻板印象。”
这一场流血“乌龙”事件在惊心动魄之外还意外收获了一份善良。我想趁这次机会,给“蝈蝈”正名,改变他在班级其他同学心中的形象。原来“蝈蝈”没有想象中那么“坏”,在他的沉默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