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和素材积累: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看民意疏导
一、作文题目及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周语上》)这段话的大意是:阻止百姓说话,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被堵塞,一旦决堤,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河流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开放言论,让百姓表达意见。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社会的管理者带来诸多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材料分析
(一)深入剖析材料内涵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强调了压制百姓言论的危害性。如果统治者不允许百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就如同堵塞河流一样,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2.“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以河流被堵塞后决堤会造成众多人员伤亡为例,形象地说明了压制百姓言论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当百姓的不满和诉求无法得到正常表达和解决时,社会可能会出现动荡和不稳定。
3.“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治理河流要疏通河道,治理百姓要让他们能够表达意见。这表明了统治者应该尊重百姓的言论自由,积极倾听他们的声音,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分析关系
材料中明确指出了压制百姓言论与允许百姓表达意见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疏通民意与维护社会稳定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让百姓能够畅所欲言,统治者才能了解百姓的需求和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审题注意陷阱
1.避免片面理解材料:不能仅仅看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表面意思,而忽略了后面关于民意疏导的重要内容。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内涵,把握好压制言论与疏导民意之间的关系。
2.紧扣当代社会的管理者: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当代社会的管理者,因此在论述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探讨管理者应该如何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经验,做好民意疏导工作。
3.突出主题:文章的主题是民意疏导,不能偏离这个主题,去讨论一些与民意疏导无关的内容。
三、立意指导
1.重视民意,促进社会和谐:强调当代社会管理者应该重视百姓的意见和诉求,积极倾听民声,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方式让百姓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及时解决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疏通民意,推动社会进步:阐述民意疏导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管理者只有充分了解百姓的需求和期望,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以民为本,加强民意沟通:从以民为本的角度出发,论述当代社会管理者应该如何加强与百姓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百姓的声音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尊重。
4.开放言路,构建和谐社会:探讨开放言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管理者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言论环境,鼓励百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力量。
5.倾听民意,提升治理效能:分析倾听民意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作用。管理者通过倾听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发现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治理水平。
四、标题范例参考
1.《倾听民声,汇聚民智》
2.《疏民意之渠,通和谐之路》
3.《让民意畅行,促社会发展》
4.《重视民意,构建美好社会》
5.《以民意为导向,提升治理水平》
6.《开放言路,共创繁荣》
7.《民意如川,宜疏不宜堵》
8.《倾听民意,铸就辉煌》
五、名言名句
1.“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
这句话强调了要了解房屋是否漏雨,就要到屋下察看;要了解政策是否有失误,就要到民间去倾听意见。说明管理者应该深入基层,倾听百姓的声音,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
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意思是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强调了民心向背对于政权兴衰的重要性,提醒管理者要关注民意,顺应民心。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表达了统治者如果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统治者的快乐为快乐;统治者如果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统治者的忧愁为忧愁。说明管理者要与百姓同甘共苦,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
4.“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指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提醒管理者要重视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