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借助开放问题,激活思维状态.docx
文件大小:40.71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3.34千字
文档摘要

借助开放问题,激活思维状态

【摘要】课堂就如船舶在大海中航行,存在着变数。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都是具有鲜活认知特性和浓郁主观意识的生命个体。因此,教师要将设置开放性问题和精心预设整合起来,在丰富学生认知体验的同时,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带给学生更加充实的体验,确保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教学开放问题思维质态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么用具体事物说明观点的”,单元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通过三位科学家研究的具体事例,揭示了只有敏锐地抓住看似习以为常的现象不断追问,才能最终发现真理。但要真正激发学生思维,教师要提升预设课堂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性思考,鼓励学生运用动态生成的问题进行深化理解。笔者以三次试教这篇课文的经历,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第一次试教:初步尝试实践,精心预设导致虚假完美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总是担心课堂中出现意外,所以一直都追求教学设计的全面和清晰,将重点都聚焦在预设层面的构建上,而有意回避课堂中的动态性生成,习惯于以教师提问以及生拉硬拽的引导,将学生的认知牵引到自己设置好的轨道中来。

在第一次试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笔者根据说理文的特点,将教学聚焦在三个板块上:其一,尝试理解课题的含义;其二,探究作者是怎样借助于这三个具体的事例论证自己观点的;其三,尝试模仿课文中描写事例的方法,运用相关事例证明一个观点。为了能够顺利实施,笔者引导学生分别从具体人物、发现什么现象、怎么发问的、如何实验的、得到了什么等不同的方面阅读三个事例。由于笔者已经对每一步的环节都做了细致的规划,整个课堂看上去进行得非常顺畅,但细细考量就会发现,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文本和教师的问题中来回奔波,只能从文本中机械地提取信息,应付回答,学生成了文本内容的“搬运工”。

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主要就出在笔者太怕出问题了,学生完全依照笔者既定的设计亦步亦趋,思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释放,课堂自然就失去了活力,从而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方法支撑。

第二次试教:规避机械预设,借助开放问题丰富动态生成

鉴于首次教学的失利,笔者觉得自己需要树立将学生置于首位的意识。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之后,抛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这些科学家与普通人究竟有什么不同,能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呢?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是无法直接从课文中获取信息的,需要读懂课文后,充分利用信息,并智慧处理信息。本次教学,笔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鼓励学生解答开放性、统领性问题,学会利用相关信息来领会文本中的价值意蕴。

由于没有了充斥课堂的预设,学生思维的运转空间更加广泛。这就需要笔者在具体交流和引导中,利用开放性问题所拓展出来的思维广度,架构层次性的铺垫设计,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运用情境角色扮演、课堂中认知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逐步引导学生尝试通过事例中人物的一些细节来洞察作者论证论点的方法。如石蕊试纸的发现,是波义耳的一次失误,当时波义耳的助手也在实验室,也与波义耳一起经历了这次失误,为什么波义耳能流传千古,而这位助手却早已被人们遗忘?……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不断深入文本之中,捕捉能够体现中心论点的内容,这使得很多学生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认知,此时笔者利用相应的表格,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梳理和成果的分类呈现。

教学至此,学生就会从三个维度回答一开始统领性的开放问题:其一,这些科学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现象,他们能够以小见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于他们之前也有充分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其二,这些科学家都能够连续追问,如他们都乐于提出质疑,在反复探索中不断向着真理出发;其三,这些科学家能够不断积极尝试,付诸实践,具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展开探究和思考,其实都是学生对文本不同视角的解读,其根源就在于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开放的,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其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体验提供了可能。这就需要教师调整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认知体验,给他们以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并在点拨和提炼中,帮助学生深化体验,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提升学生内在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由于问题的开放性,需要学生具有广阔的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相应的变数和不可调和的非可控因素。因此,在笔者第二次试教时,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如有的学生因为自身生活经验缺乏,导致交流时偏离了文本中心,对于“为什么波义耳的助手被人忘却”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不是从问题的本质入手,而是从自我宣传、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这显然是对教学目标的背离。面对这样的活跃思维,虽然能够呈现出学生内心解读的丰富性,但同时不得不令人反思:语文教学究竟是应该倾向流畅、固定的标准答案,还是应该倾向充满了跳跃性、动态性的新鲜想法呢?面对学生“旁逸斜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