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开放性问题,激活思维的密钥.docx
文件大小:40.9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3.57千字
文档摘要

开放性问题,激活思维的密钥

范莉芳吴晓君

【摘要】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潜能,使课堂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要关注三个要点:一是聚焦质疑,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扣点发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三是产生联结,关注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问题的价值有三点:聚散之间激活文本,动静结合激发思维,长短兼顾激扬生命。

【关键词】开放性问题的特征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开放性问题的价值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课堂上的常用手段是通过提问来激发思维、调动智力,同时启动非智力因素。而现实课堂中线性的教学设计往往因“短平快”的节奏,导致问题呈现碎片化现象。同时,缺乏整合的一个个小问题降低了思维难度,使学生思维停留于表面;而小问题往往因为单一化的答案,使学生的素养不能得到综合发展。好的课堂应注重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调动学生多感官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潜能,使课堂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一、聚焦质疑,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好的文本遇上好的教师,往往能在平中见奇,于简单的文字中读到深刻的内涵。教师要聚焦质疑,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触及文章的内核,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一)关键处质疑,思维由表及里

好的文章往往具有海明威“冰山式”的特点,显少隐多。教师可以在看似平白实则丰富的关键处,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咀嚼”。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可以在“动”字上质疑:“读读文章,你觉得到底谁动了,谁没动?动的是什么,不动的是什么?”学生说“诸小儿动了,王戎没动”是可以的,这是显性的答案。如果说“都动了”“诸小儿是身动脑未动,王戎是脑动身未动”就更准确了,学生就能深刻体会“王戎与诸小儿大不同”,其人物形象也就跃然而出了。这样的问题,答案多元,学生需要还原当时的故事场景,展开人物思维过程,方能深入理解人物的特点。

细读文本,在争议、留白、冲突等关键处设计问题,常常能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训练。

(二)比较中探究,思维由浅入深

比较阅读是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而基于对比探究的开放性问题相对来说看似容易设计,实则需要深刻的内涵托底。

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江南春》时强调,在理解诗意后,一定要想想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不同,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比较。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同样是写景,前两句写的是“晴景”,后两句写的是“雨景”。在一“晴”一“雨”中,学生方能感受:晴天很热闹,很多事物包含其中,如“花”“树”“鸟”……色彩鲜亮,当然,一定还包括“人”;而雨天只有“寺”,没有人。杜牧是在雨天“感怀”,感怀一代代的统治者无法挽回逝去的繁华,并将情感蕴含在相应的景物里。这种问题,看似简单,其答案却可浅可深,就看教师的解读功力。

二、扣点发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由于小学阶段叙事性的文章居多,教师习惯于随着文本的顺序展开教学。围绕课文内容一个接一个小问题推进的形式,使课堂显得零碎。教师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有作用力的“点”,就能将散落在文章各处的信息聚拢起来,从而形成合力、凝成有“灵魂”的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抓住关联点巧妙统整,训练思维的变通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金色的草地》一文的第2自然段以“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为总起,写了兄弟俩在草地上的活动。从表面来看,学生只知道哥哥在耍弟弟。那么,教师就可以扣住一个“耍”字来提问:“在这里,到底是誰在耍谁?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问题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学生会发现,哥哥在耍弟弟,弟弟其实也在耍哥哥,哥哥弟弟同时在耍蒲公英,三者就联系起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吹”字和两个“装”字,体会兄弟俩与蒲公英之间的“玩耍”的生动快乐。

一个段落中总有一个核心点,教师围绕这个点设计好问题,能打开学生的视域,促进其思维的变通。

(二)扣准中心点精心进阶,促进思维的流畅

特级教师姜树华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时,紧扣“甚聪惠”这个中心词,设计“三问”将课堂分成三个板块,引导学生感受观点(“甚聪惠”即观点)和例证之间的关系。

一问:“聪”在何处?学生在理解“此是君家果”句意的基础上可初步感悟杨氏之子的应答之义。教师再通过情境转换进行师生对话。师问:“如果姜老师去?黄老师去?……他会如何应答?”生答:“未闻生姜是夫子家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鸟”……学生在承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之“聪”义的基础上,迅速领悟,应答敏捷。

二问:“惠”在何处?“惠”含“仁爱、智慧”之义,学生通过提取文本中的相应信息,细致入微地感受人物特点。一是“为设果”的待人之礼;二是在孔君平笑话后,杨氏之子并未直白回应,而是委婉应答;三是他没有用不好的东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