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形成度量结构_发展量感与应用意识.docx
文件大小:41.1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4.13千字
文档摘要

形成度量结构?发展量感与应用意识

刘东旭晁倍倍王颖刘延革

【摘要】文章围绕“发展学生量感”的素养目标,运用北京小学数学研究团队开发的“单元教学路径”(第二版本),对“角的度量”单元进行了整体设计。本单元的设计重点体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一方面体现聚焦度量本质的一致性(度量对象、度量单位、度量方法);另一方面体现学生认知的阶段性,即学生在长度度量和面积度量的基础上,在角的度量中初步形成度量的知识结构,进而为体积度量的自主迁移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教学度量结构

在图形长度、周长与面积的学习中,学生两次经历“辨别度量属性、确立度量单位、使用工具测量或公式计算、得到度量结果(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角的度量”单元学习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度量要素(对象、单位、工具与结果)的理解,感受知识之间的一致性,完善度量的认知结构,并能自主迁移到体积等度量内容的学习中。文章基于北京小学数学研究团队开发单元整体设计框架,对“角的度量”单元设计的重要环节与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一、单元具体概念及主题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单元内容包括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与画角,对比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发现:

1.在比较中明确度量对象

度量刻画的是事物属性的“大小”,教学时需要设计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事物可以被测的属性。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创设了两个角的大小比较情境,相较于其他两个版本,我们认为学生会在“比较”中更加关注“比哪里”,更能突出度量对象的属性。

2.在交流中统一度量单位

度量单位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从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引领学生经历“非标准单位—标准单位—细化单位—统一单位”的过程。学生经历“角的度量单位是小角”的探索过程,然后创造或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来进行量化,通过对比和交流最终统一度量单位,更加有助于感悟“度量单位”产生的意义。用非标准单位测量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单位或标准的作用,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迁移能力。

3.在动态中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

量角器是度量单位的集合,理解其构造原理是学习的难点。我们借鉴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的活动,将10°和30°作为标准小角,学生通过数一数、估一估、画一画和剪一剪,经历由“一个单位”的标准延伸至“几个单位”的累加,感受到量角的一般方法是统一小角的不断累积。因此,我们创设用“单位”量角不方便的情境,引导学生迁移用直尺测量长度的经验,进而在创造量角器的过程中理解其构造原理。

4.在应用中体会工具的价值

三个版本的教材都呈现了丰富的量角和画角活动,但缺乏接近生活的现实情境。教学中,我们认为要注重将量角、画角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提供多元的量角工具,深化学生对工具价值的感悟。此外,新课标中强调“估测”对发展量感的价值,教学中需关注“估”与“测”的有机融合。

(二)单元具体概念及学习主题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概念,我们归纳了四个“单元具体概念”,并将本单元学习主题定位为“形成度量结构发展学生量感和应用意识”。

具体概念一:角的度量是对角的两条边张开大小的刻画。

具体概念二:量角的一般方法是统一小角的不断累积;将多个小角组合在一起产生了量角器,使得测量更加方便。

具体概念三: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量角和画角的方法和工具。

具体概念四:在上述活动中,丰富学生的度量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和应用意识。

二、学情调研及单元学习目标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北京某校52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调研。

(一)学情调研

1.调研题目及调研目的

(1)請你量一量下面这个角有多大。

①你打算量哪里?请先在图中标出来。

②你选择的工具是_____,测量的结果是_____。

目的:了解学生是否明确量哪里以及是否清楚用什么量角。

(2)请你用量角器画一个35°的角,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目的:了解学生是否能迁移量角经验,用量角器画角。

2.调研结果

(1)学生对“量哪里”存在认知偏差。

明确度量对象是学习度量的前提,调研结果发现:46.7%的学生量边的长度,53.3%的学生量开口的位置。由此可见,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量角要“量哪里”。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情况,我们对量边的21名学生进行追踪调研(如图1),发现有11名学生关注角的开口大小(见表1)。因此,我们认为在比较活动中,学生会更加清楚角的大小指哪里。

(2)学生对“用什么量”缺少直接经验。

对度量工具的选择,77.8%的学生用直尺,6.8%的学生用三角尺。结合访谈,我们发现学生认为“三角尺上有角”,他们意识到要用同属性的物体测量,但并不清楚具体的量角工具。15.5%的学生选择量角器,其中1名学生能准确测量,但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量。因此,教学中需要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加深对度量工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