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设计
课题名
校园生物大搜索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了解校园环境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
科学思维
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探究实践
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态度责任
初步了解并乐于调查生物的多样性。
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珍爱生命,尊重事实。
教学重点
知道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并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调查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物图鉴类书籍或画册、校园平面图;
学生准备:放大镜、望远镜、板夹、记录纸、笔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谈话:在我国的喜马拉雅领域有一群科学研究员在做着调查研究,他们到底在调查和研究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多样之境》后思考并回答。
教师谈话:他们在调查生物的多样性,这也是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2.教师谈话: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等生活、生产原料。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可以先看看本单元的目录,大概了解一下本单元会学习哪些内容。
3.教师提问:今天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我们要来调查一下校园里有哪些生物。你知道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吗?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主要是单元导读和新课引入两部分。首先以喜马拉雅科考视频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悬念式提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其次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课程目录,为单元学习做铺垫;最后通过落到校园生物调查上来,驱动学生好奇校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从而更有兴趣开展校园生物调查。
二、探索新知
(一)交流看过的校园生物
1.教师提问:回忆一下,你在校园中看过哪些动物呢?
学生结合生活观察说一说。
教师举例:麻雀、燕子、苍蝇、蚂蚁等。
2.教师追问:那你在校园里见过哪些植物呢?
学生结合生活观察讲一讲。
教师举例:梧桐树、柳树、银杏树、狗尾巴草等。
3.教师谈话:大家可以把刚才提到的生物名称做个汇总。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回顾校园生物,一是引发学生对校园生物的关注,激活他们
关于校园生物种类的已有认知;二是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实地调查活动奠定基础。通过调查活动印证和补充关于校园生物种类的认识。
调查校园生物
1.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回顾了曾看过的生物,接下来我们要实地调查一下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现在还能不能看到这些生物?有没有新的生物出现在校园里呢?
希望大家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了解校园生物情况,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教师谈话:在正式走出教室前,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做一些调查前的准备。具体怎么设计和准备呢?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教师提问:我们具体需要调查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小组讨论给出回答。
教师小结: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校园分布情况。
3.教师提问:调查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物怎么办呢?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办法并分享各自的思考。
教师点拨:
①仔细观察生物的特征;
②查阅图鉴进行比对和识别;
③利用识别软件进行识别;
④用照片、文字和画图等方式记录,搜索完后一起识别。
4.教师提问:怎么呈现我们调查的成果呢?
学生从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生物分布情况两个角度思考合适的呈现形式。
教师点拨:种类和数量适合用表格呈现,分布情况适合用平面分布图展示。
5.教师发布调查任务的详情,分配好每一组调查的范围。
6.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校园生物调查活动方案设计。
7.教师提问:调查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组准备注意些什么。
教师小结:
①观察过程中不要伤害动植物,注意安全;
②观察时要有顺序(如先上后下,先远后近等);
③碰到动物,优先观察动物,防止动物消失;
④留意动物留下的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
⑤调查时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如植物调查员、动物调查员、记录员等)。
8.学生观看观察与记录的示范视频,学习好的调查过程是什么样的。
9.学生按组走出教室,前往校园里的不同区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
10.教师谈话:经过刚才的实地调查,现在请大家结合校园生物统计表和分布图,分享各组的调查结果。(若此环节来不及,可放到下一节课再组织。)
学生结合课件中的表达样例进行各组成果的分享。
【设计意图】
在通过“调查校园生物”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调查的乐趣。通过实地调查,学生不仅能直观了解校园生物的多样性,还能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设计调查方案、小组讨论调查内容与方法、思考成果呈现形式等环节,旨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