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和蚕宝宝一起成长
【摘要】“养蚕”是科学课中一项周期较长的活动,既充满乐趣,又充满挑战。在养蚕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照料蚕宝宝,观察记录蚕宝宝一天天长大,自己也一天天成长……
【关键词】学生养蚕一起成长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安排了养蚕单元,我校在教研室的组织下,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养蚕活动。
对学生来说,养蚕活动既充满乐趣,又充满挑战。他们大多是被照料惯了的独生子女,要他们每天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可能开始几天还能凑合,但要坚持一个多月,恐怕就不简单了。为了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笔者让每个领养的学生填写“领养证”。多数学生这样写道:“我愿意领养蚕宝宝,并且负责把蚕宝宝养大,在这段时间里,我一定精心喂养,细心呵护,仔细观察,坚持写日记。”
其中一个学生在“领养证”上还写得挺特别:“我愿意领养蚕宝宝,我要像妈妈照顾自己的小宝宝一样照料它们,让它们健康成长,吐出最好的丝,结出最好的茧。“
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凭证领养,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有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学生们领到蚕宝宝后,异常兴奋,都忙着为自己的蚕宝宝造一个舒適的“家”。他们有的用小纸盒,在盒盖上戳一些小孔;有的用小夢筐,盖上一层纱网,然后,小心翼翼地撒一些碎叶。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设想自己的蚕宝宝将来的样子,希望自己的蚕宝宝长得最大、最好。随着蚕宝宝的长大,学生们也在不断成长。
一、学生们观察更敏锐,心思更细腻
养蚕本身来说是一项比较细致的活。蚕对生长环境以及食物要求都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蚕宝宝生病,甚至死亡。在这养蚕的一个多月中,学生们的观察力更敏锐了,心思更细腻了。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每次我采桑叶,都会挑嫩的采,那样汁水会多一些。采回来还会用自来水冲去上面的灰尘,然后晾干。每次喂桑叶前,我都会把小手洗干净,生怕弄脏了叶子,以免影响到蚕宝宝的胃口。除此之外,我每天还要帮蚕宝宝除砂,这活更需小心,小的时候要用鹅毛轻轻抹,大了可以用叶子引过来。这时,我才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但我的心里还是比较快乐的。”
另一个学生对“蚕足”的观察也是非常细致,他写道:“今天,我对蚕的足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发现它有16只足。其中6只靠前,10只靠后,前足呈圆锥形,末端有一个钩爪,可能是用来抓食物的;后足像一个个小吸盘,能牢牢地贴在桑叶上,可能起到固定的作用。”
从学生们这一篇篇充满稚气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细心和善于观察。
二、增强学生们产生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们在养蚕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发现了不少问题,并且通过查找资料、做实验找到了答案。下面两则学生日记中能体现这一点:
日记一:今天放学回家,我像往常一样去看蚕宝宝。咬呀!怎么回事?!有三只蚕宝宝的背上出现了一道黑斑,看上去好像很干、很渴,我再看叶子,那叶子已经干得成锅巴了。这时我才想起早晨忘记喂它们了。我迅速拿来新鲜的桑叶。过了两天,那黑斑竟然没有了,我猜黑斑可能是由干燥和饥饿产生的。于是,我就把另外几条蚕也放入干燥、饥饿的环境中,不久身上也出现了黑斑。由此,我知道了,蚕宝宝比较喜欢阴湿的环境,不喜欢阳光和干燥。
日记二:今天我的蚕宝宝多数已经入眠,这已经是第三次入眠了。它们不吃也不动,抬着头,好像在眺望,很有趣。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突然头脑一闪:“它为什么要入眠?”“如果不让它入眠会怎样呢?”我很想做个小实验。
于是,我挑了4只刚刚入眠的蚕,用新鲜的桑叶和它捣蛋。其中两只便不能入眠,开始在叶上四处爬寻,似乎在寻找安全的地方。而另外两只,只要我停止干扰,它们立即一动不动,戳它们一下,它们只是随着叶子摇动几下,或避让一下。就这样,我干扰了近两个小时,然后把它们另外放在一个盒子中……
等到其他蚕都结茧时,它们似乎还没吃够,并且结出的茧明显比一般的要小。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们查资料、问老师、做实验,最后明白了“蚕比较喜欢阴湿环境”“入眠的质量影响茧的质量”。从问题的发现到解决,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在一种新奇的探究欲望驱使下进行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三、培养学生们的爱心,珍爱生命
“珍爱生命”是科学教材中一个新的课题,也是科学素养之一。养蚕活动处处蕴藏着“珍爱生命”的教育。
很多蚕宝宝在一起养,吃起蚕叶来难免有些不均匀,被挤压在桑叶下面的,往往会长得瘦小一些,且比较明显。一般情况下,在除砂时会把这些瘦小的蚕宝宝扔掉。而学生们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它们拣出来另外养,这样它们吃得会更好一些,长得也更快、更好一些O
蚕宝宝在蜕皮时,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剪断它的丝,人工帮它脱皮。因为事先估计这样不能成活,学生们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