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猪婆的产后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产后生理特征
02
哺乳期管理规范
03
环境卫生控制
04
疾病预防措施
05
营养调配方案
06
长期健康监测
01
产后生理特征
母猪产褥期生理变化
产后母猪会有恶露排出,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淡黄色或白色。
阴道分泌物
产后母猪体温逐渐下降,恢复正常体温。
体温变化
产后母猪代谢水平较高,需要更多的营养和水分来维持身体机能。
代谢水平
子宫收缩恢复周期
子宫恢复
产后母猪子宫会逐渐收缩恢复至孕前大小,通常需要4-6周时间。
子宫收缩会促使恶露排出,排净恶露有助于子宫恢复。
恶露排出
子宫收缩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疼痛和不适,但属于正常现象。
疼痛与不适
乳腺系统功能评估
产后母猪乳腺会进一步发育,为哺乳做好准备。
乳腺发育
01
产后母猪开始分泌乳汁,初乳富含免疫球蛋白,对幼猪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乳汁分泌
02
需定期检查母猪乳房,确保无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保障正常哺乳。
乳房管理
03
02
哺乳期管理规范
产后1小时内
确保初乳尽早喂养,初乳富含免疫物质,有助于仔猪建立免疫力。
6小时内再次喂养
巩固初乳提供的营养和免疫力,确保仔猪获得充足营养。
初乳喂养关键时间窗
哺乳频率与时长控制
每天至少哺乳8-10次,保证仔猪获得充足营养。
哺乳频率
每次哺乳时间应持续20-30分钟,确保仔猪吃饱。
哺乳时长
建立定时哺乳习惯,有助于母猪恢复和仔猪生长发育。
定时哺乳
01
02
03
仔猪断奶过渡策略
在断奶前一周开始补饲,让仔猪逐渐适应饲料。
断奶前补饲
采取逐渐断奶的方式,避免突然断奶对仔猪造成应激。
逐渐断奶
断奶后仔猪需独立采食,应加强饲养管理,确保仔猪健康成长。
断奶后饲养管理
03
环境卫生控制
适宜温度
保持产房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通常为18-22摄氏度,避免母猪和新生猪仔受凉或过热。
湿度控制
保持产房干燥,湿度在60%-70%之间,以减少细菌滋生和母猪感染的风险。
产房温湿度调控标准
消毒范围
产房、母猪、新生猪仔和接触过的所有物品,包括垫料、饲槽、饮水器等。
消毒流程与频次要求
消毒剂选择
使用高效、低毒、广谱的消毒剂,如次氯酸钠、碘制剂等。
消毒频次
母猪产前一周进行一次全面消毒,产房在母猪分娩前、分娩后和猪仔断奶时各进行一次消毒。
垫料更换操作规范
垫料选择
选择柔软、干燥、无霉变、吸水性好的垫料,如稻草、木屑等。
垫料铺设
垫料应铺设在产床上,厚度适中,保持母猪和猪仔的舒适度。
垫料更换
母猪分娩后要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垫料,保持产床清洁干燥。猪仔断奶后,对产床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再更换新的垫料。
04
疾病预防措施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为产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产后出血
产后情绪低落、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影响产妇的生活和自理能力。
产后抑郁症
包括子宫炎、腹膜炎、败血症等,出现发热、疼痛、异常恶露等症状。
产褥感染
产后常见病症识别
在孕期接种,若未接种或接种时间超过10年,需在产后立即接种。
破伤风类毒素
每年秋季接种,可有效预防产妇和新生儿流感。
流感疫苗
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在产后12小时内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疫苗注射时间节点
01
02
03
代谢异常监测指标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产后重要并发症之一,需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血压监测
产后易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需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血糖监测
产后甲状腺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监测甲状腺功能指标。
甲状腺功能监测
05
营养调配方案
增加蛋白质摄入
产后母猪需要恢复体力,同时哺乳小猪也需要大量蛋白质,因此需要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比例,如鱼粉、豆粕等。
适宜能量水平
饲料中的能量水平应适中,过高可能导致母猪过肥,过低则影响泌乳量和恢复速度。
添加维生素与矿物质
产后母猪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量增加,特别是维生素A、D、E和钙、磷等,需适当添加。
产后饲料配方调整
钙磷比例
钙和磷是母猪产后恢复和小猪骨骼发育所必需的元素,应保持适当的比例,一般为1.5-2:1。
钙磷平衡补充要点
饲喂方式
可在饲料中添加骨粉、贝壳粉等钙磷补充剂,也可单独饲喂,但需确保补充量充足。
监控补充效果
定期检测母猪的血钙、血磷水平,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补充方案。
饮水卫生
产后母猪的饮水应清洁卫生,避免水源污染,防止母猪发生腹泻等疾病。
水温适宜
水温对母猪的饮水量和恢复速度有一定影响,应保持水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饮水量控制
产后母猪的饮水量应适当增加,但应避免过量饮水导致水肿等问题。
清洁饮水供应管理
06
长期健康监测
体重恢复跟踪体系
定期体检
通过定期称重,跟踪母猪产后体重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针对不同恢复阶段,调整饲料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