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音乐微课的原则探究
【摘要】微课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设计微课,应当遵循“针对性、趣味性、系统性、互动性和创新性”五个原则。这样的微课,可以突破音乐知识的重难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微课小学音乐设计原则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5~10分钟时间内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学片段。微课中融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游戏等元素,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便捷、高效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微课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一样,如何在几分钟内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和注意力,并突破教学重难点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针对性、趣味性、系统性、互动性和创新性”五个方面谈谈设计微课的一些原则。
一、注重“两块”,体现针对性
(一)契合课程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会音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音乐知识”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师在设计音乐微课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托,找准各学段的教学重难点。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和开展学科教学,设计出适合本学段的微课,将其作为辅助学生学习音乐的精品资源。如在设计微课“七彩‘doremi”中,笔者仔细解读了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一至六年级教材里要求掌握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开发了“认识节奏符号”“音的长短”“音的高低”“反复记号”“顿音记号”等一系列乐理知识微课,适用于整个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
(二)符合学情需求
能够作为微课的内容很多,但所选的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并结合平时教学中总结得出的“学生学得不充分、比较难学懂的知识点”,这些因素值得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充分考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微课设计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低年级更注重体验、模仿和抽象思维,高年级则要注重技能的训练与合作。如节奏的学习,在微课设计时就要权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让低年级学生用“跑跑”“走”这样与生活贴近的方式感受节奏的快慢;让高年级学生用线条划拍的方式感受节奏的快慢,用“titi”“ta”这样的音节区分不同的节奏类型。低年级注重体验,高年级则注重创作,教师还可以根据平时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选取微课制作的内容。
二、创设“两境”,凸显趣味性
(一)设置生活情境
微课的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音乐,在音乐中感悟人生体验。在“认识节奏符号”微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回忆“解放军走路”“小朋友跑步”“老奶奶走路”等场景。然后,在丰富的动画和音效下,让学生用“走”“跑跑”“慢走”的方式来读节奏谱,学生觉得趣味盎然,简单易学。在学习“音的长短”微课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先聆听生活中的不同声音的长短,再用线条的长短来表现声音的长短,最后模仿声音的长短并用动作来表现,这样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音符的长短。微课中,多元的生活画面丰富了音乐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生活的感召下发挥想象,产生共鸣,使知识的传授变得更舒适、自然。
(二)营造问题情境
微课中,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用幽默的语言来渲染氛围,使学生迅速地进入音乐的殿堂。如在微课“音的强弱”中,笔者在讲述故事时抛出了问题:“大大和小小来到了一所小房子,这里有两个房间,一间特别的安静,另一间特别的吵闹。看看这两个房间的主人是谁。它们的房间为什么一个吵、一个静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继续凝神倾听:“我是字母p,我表示弱音,当我出现时音乐总是很轻柔的。”“我是字母f,当我出现时音乐总是很响亮。”我们也可以用短小、风趣的谜语或者儿歌进行提问,如微课“顿音记号”中的导入:“小小黑三角,尖头朝着地,短促有跳跃,你能找到吗?”富有思维含量的儿童化问题往往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三、落实“两细”,彰显系统性
(一)细讲知识要点
微课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来推进的,可以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微课的传播特点,尽管时长仅有5~10分钟,但其中的教学要追求精细化。乐理知识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针对乐理知识来设计一些更小的知识点作为微课,如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力度记号、演唱形式等小知识点。在微课“十六分音符”中,笔者设计了“快跑快跑”(十六分节奏型)和“跑跑”(八分节奏型)的人型谱图,指导学生分辨清楚后,把人型谱转化为节奏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通过练习和模仿来掌握新的节奏型,最后通过听辨选择来测试学习的效果,完成十六分节奏型的学习。微课以集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同的策略和详细的讲解,就能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