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聆听“,让“聆听”真正发生
【摘要】有的音乐激情澎湃,有的音乐平淡如水,有的音乐娓娓道来,有的音乐简单明了……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所以它最大的特征便是“听”,假如学生没有一双会听的“音乐耳朵”,那么再美好、再动听的音乐对他们而言也毫无意义。尊重学生,找准方法,让生命自然、快乐地成长,学会“聆听”。
【关键词】音乐耳朵聆听唤醒
肖邦的第五钢琴练习曲被取名为《革命》,是因为它在“音乐耳朵”里就像“花丛中的一枚大炮”;贝多芬曾说过:“我要紧紧地卡住命运的喉咙。”于是他在第五交响曲《命运》中就用音乐扣响了“命运的大门”。
常听一些家长向笔者这样抱怨:“我家这孩子挺喜欢音乐的,不过实在没什么音乐细胞,天生五音不全。”确实,人人都可以听得见音乐的声音,但是人和人之间对音乐的感悟却存在着差异,听见了和听懂了是大不一样的,可能只是有些人的耳朵不会听音乐。那么该如何顺应天性,通过音乐课堂帮助这些“沉睡的音乐耳朵”,让他们也能学会“聆听”、自然成长呢?
一、安静的“聆听”
雷雨声老师在《走进音乐世界》这本书中这样写道:“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以听觉为中心,结合唱、奏、动、写、视、忆、创等多种音乐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中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那么既然是以听觉为中心,我们这些所谓的“丰富”的教学手段就不能影响学生“听”,我们不妨还学生一个安静聆听音乐的环境。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对小学生来说,“听”最重要的就是集中注意力,用心专注地去听。可能有的学生在课间的时候做了一些剧烈运动,情绪波动较大,那一进入课堂就很难做到“凝神细听”。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慢慢做“深呼吸”,或者播放一些较柔和、舒缓的曲子,让他们感觉到周围安静的氛围,并将呼吸调整过来,为后面“凝神细听”奠定基础。同时,也不妨给学生安静地放一遍音乐,让他们在安静的环境中细细品味音乐。
除了“凝神细听”,笔者在教学歌曲时,都会让学生“默唱”——只动口型而不发出声音地在心里唱。“默唱”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更好地聆听音乐,在内心感受音乐的旋律、情緒、节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同时也为后面开口唱做准备。
例如,歌曲《杨柳青》是一首扬州民歌,笔者将“用扬州方言演唱”作为拓展部分,所以课堂中多次让学生跟着音乐动口型地默唱,通过默唱不断地总结出扬州方言中发音比较特别的字,然后再让学生跟着音乐学唱。通过“默唱”,不仅降低了学唱方言的难度,还让学生在兴趣中提高了内心的听觉能力,唤醒了“音乐耳朵”。
二、明确的“聆听
音乐新课标中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那么我们就得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哪里,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听”中去。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灵敏的“音乐耳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音乐学习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一定是能自觉集中的。低年段学生最喜欢游戏,游戏是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其实许多歌曲和歌谣都可以设计成伴随着动作的游戏活动,其中一部分来源于传统的游戏设计,另一部分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们的即兴创作。在律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强弱、节奏、走向等,学生关注了这些音乐要素后就会开始逐步唤醒沉睡着的“音乐耳朵。
例如,在《小树叶》一课教学中,笔者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别感受同一旋律用快、慢两种速度表现的效果,并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律动表现情绪,当听到较舒缓的旋律时用摇摆身体表示,当听到较欢快的旋律时用拍手表示。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很快辨别音乐的节奏、速度,同时感受到两段音乐不同的情绪。
体态律动的教学让学生兴奋不已,有趣的音乐同样让学生沉浸其中。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溜冰圆舞曲》时,学生听到忽高忽低的音乐就想随着音乐向上、向下活动,后面再为这段音乐配上《猫和老鼠》的场景,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画出音乐运动的轨迹(旋律线)。这无疑帮助了“音乐耳朵”去感受音乐。
当然,“音乐耳朵”还离不开教师更好地把握每一首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歌曲或乐曲之前一定要清楚:这首音乐要欣赏的内容是什么?它体现了什么?课堂上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要听出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还是旋律线、乐曲结构?明确了“听什么”之后,学生才能带着目标去听音乐,他们的“音乐耳朵”才能真正得到锻炼。
例如,在欣赏《牧歌》这首歌曲时,笔者就先介绍了《牧歌》是流传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蒙古族民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