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汉字之根,觅识字之法
【摘要】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面推出,低年段教师普遍反映生字数量更多,字形更难,教学难度更大。学生如何接受?面对难题,众多专家提出了指导意见,教师们也在艰难中不断摸索识字教学的法门。随文识字又一次被推上了浪尖,汉字文化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逐渐在语文教学中焕发生机。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教学
2019年,统编版语文教材开始在小学使用,教师和专家们也涌起教材研究的热潮。其中,大家普遍关注到:低年段的识字量更大了,生字的难度也增加了。教师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运用这些生字?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文识字”“凸显汉字文化”等关键词再次被教师们提出。统编教材有专门的识字单元,“语文园地”中也安排了集中识字。那么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利用随文识字,带学生去感受汉字的文化,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兴趣更加浓厚呢?教师们也在实践中摸索起来……汉字是什么,它的本质在哪里?我们的汉字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识字写字?这“教学三问”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
一、寻汉字之根——汉字是什么
要想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汉字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本质特点。汉字是一种符号,是逐渐由图形演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是音形义相结合的文化符号,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各种事物的上万个汉字,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以“松”字为例,它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康熙字典》引《字说》云:“松,百木之长,犹公,故字从公。”“松”读作“sōng”,后鼻韵母发音时产生共鸣,给人一种宏大之感,松作为百木之长,读音也使人感到苍劲有力。从字形上看,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木,右边是公。结合音、形理解“松”的含义,第一,松是一种树木;第二,它有别于其他树木,具备自己的特性。“松”“犹公”,具有高洁的品性。故而,在识字教学中,我们需要带领学生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字义,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喜欢上汉字。
二、解汉字之密——汉字教什么
解决了汉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还需要探讨“识字教学究竟教什么?”。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语文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如果不对识字教学的内容加以选择,凡是跟语言文字相关的东西都用来教,那么教师、学生、学校都将经历“不堪承受之重”。“识字教学教什么”以及“在小学阶段需要延展到什么程度”是我们需要明确的问题。那么,如何选择汉字教学的内容呢?我们需要从语文课程本身出发,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1.串联音、形、义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六年,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是对汉字教学提出的工具性要求。这些汉字都有音、形、义三个要素,它们就像三颗珠子,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给三颗珠子穿一条红线,达到随便你提哪一颗珠子,都能带出另外两颗的目的。例如,《我是什么》一课,教师在教学“小溪”“江河”“海洋”时,不仅关注了字形中的“氵”,并且引导学生关注读音的变化,水流量越来越大,我们读的时候嘴巴开口也越来越大。如此,通过三个要素的结合,让学生记得汉字、记清汉字、记牢汉字。
2.发掘文化内涵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除了会识、写之外,我们还需要带领学生去感受汉字背后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意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教学《端午粽》一课的“粽”字时,教师说道:“粽子里面包的是米,所以左边是个米字旁,右边是个宗字,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一方面,汉字的音、形、义得以联结,另一方面,祖国的节日文化传统得到体现。
3.渗透识字方法
汉字造字是有规律的,不同的部件有不同的含义,汉字之间也存在关联。例如,“爫”“扌”“又”“攴”等部件都跟手有关,看到这些部件,就可以联想带有这些部件的生字含义是否跟手有关,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生字。再如,含有相同偏旁的一类“字族”我们可以放在一起教学,教出汉字之间的关联。难写的字,可以用上小口诀。如“戴”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编小口诀记忆——土字头,田字腰,共字底,带把刀。再如“弟”字——头戴兔儿帽,身穿弓字袍,一竖站站直,一撇伸出来。此外,还有比较识字、加减法识字等。习得了识字的方法,就是掌握了独立识字的秘诀,对学生自主学习大有裨益。
三、觅识字之法—汉字怎么教
如果说教什么我们尚能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那么怎么教就要考验教师们的教学智慧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需要以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利用情境、意境、语境来教。汉字教学不是教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