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的方式变革
【摘要】数学游戏,并不仅仅是指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游戏活动,更多的应该是在游戏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探寻数学规律、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游戏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教材中的资源,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游戏化”“童趣化”,让数学学习更加“有向”“有味”“有劲”,让数学猜想在游戏中得到验证,让高阶思维在游戏中发生,让探究意识在游戏中得到衍生,让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变革。
【关键词】游戏数学理解深度理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若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伟大的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曾说,游戏总是一种体验,创造性的体验,而且游戏作为一种基础,会建立人一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能充分发掘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学生学习的兴趣必然大增,数学就可以以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走进他们的世界。
一、有向——引导全情投入,激发理解动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种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創设一些特定的活动,如游戏、故事、竞赛、实践活动等,让学生的注意力在特定的活动中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学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一)情由趣出,引发主动表达
使学生认识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说出一个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根据条件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了解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联系条件说明可能性的大小。这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设定的知识目标。在课堂初始,教师安排了如下的教学活动:把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分为两组,规定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人获胜,下面三个袋子(见图1),你会选择哪一个袋子?把哪个袋子安排给对手?
学生表达。观点1:把1号袋子留给自己,把3号袋子安排给对手,这样我们一定赢、他们一定输。观点2:把2号袋子留给自己,把3号袋子安排给对手,这样我们不一定赢,但他们一定输。观点3:我觉得都从2号袋中摸,这样大家都有可能赢,游戏比较公平。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并不需要实践操作,因为他们凭生活经验完全可以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课堂中学生争辩的氛围非常浓厚,这得益于教师创设了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初始就全身心地融入数学学习之中。
(二)动中蕴思,诱发主动探究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的时间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这样简单化的学习模式,是增强学生实践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发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确定以2号袋为研究目标之后,教师安排一个学生上台摸球。学生摸出了红球,随后,教师在课件中给两种球分别编号(见图2),诱发学生主动思考:摸出的红球可能是1号、2号、3号,但黄球只有1号和2号两种可能。
球的数量多,摸出的可能性大,这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从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理解?教师给所有的球标号这一设计,由肉眼可见的3个红球上升到摸球时的三种可能,由2个黄球上升到摸球时的两种可能,给球标号这一设计搭建起了两者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看得明、说得清、想得准。
二、有劲——促进交往互动,发展理解能力
(一)尊重“内需”,让猜想在游戏中发生
学生的心智发展是内发的(自主、能动地生成和发展的),不是外铄的(外在力量模塑而成)。因此,教师要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诱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需”。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学习的生长点,善于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以下是“可能性”一课“找瓶盖”的主要环节:
首先,教师出示一枚硬币,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自由表达在抛硬币的活动中的可能性现象。大家一致认为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相等。接着,教师出示一个啤酒瓶盖,让学生猜测抛瓶盖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此时,学生意见不一致,便产生了“实验”的需求。然后,教师把学生分为10个小组,其中6组的实验对象是一个硬币,4组(第2、4、7、10组)的实验对象是一个瓶盖。学生将硬币和瓶盖分别放于罐子中开始实验。表1是每次实验记录下正反面的数据情况。
最后,全体学生进行第一次数据分析:找到了像第三组正面和反面一样的情况,学生初步判定,第三组是硬币;也找到了像第十组这样比较特殊的数据(正反两面的数据相差较大),初步判定可能是瓶盖;可是根据其他小组的数据却很难得出结论,从而产生了继续实验的需求。教师顺势而为,组织学生开展50次的实验操作。
(二)诱发“内欲”,让高阶思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