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攻读
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测绘专业创新人才。要求研究生必须达到:
1.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领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受到独立进行科研及专门技术工作的训练,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编程及操作相关仪器设备,能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具备组织科研项目或工程生产的能力;
3.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不仅能熟练的运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卫星遥感对地观测信息处理
遥感对地观测是一个涉及空间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以及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测量的时空局限性,提高了观测精度,扩大了观测范围,已成为推动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军事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研究范围已从地球本体扩展到整个地球外空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资源遥感、卫星测绘、微波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航天摄影测量、遥感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卫星测图理论与方法、干涉测量和差分干涉测量、遥感图像自动解译、多源时空遥感综合应用技术等。
2.新型航空成像与数字摄影测量
新型航空成像、传感器以及先进计算技术推动了现代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主要进展体现在多模成像空三、自动密集匹配、辐射校正、地物分类以及三维目标自动重建等方面在高速、高精度、自动化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组合宽幅成像、倾斜摄影、多角度摄影、低空遥感技术、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等。
3.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测量技术
计算机视觉是在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一个涉及到数学、计算机科学和感知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从信息处理的层次研究视觉信息的认知过程,视觉信息处理的计算理论、表达与计算方法。现已广泛地应用于遥感测绘、工业自动化、视觉导航、安全监控、智能交通等领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已经从传统的、采用专业摄影测量相机及单模型解析技术的测量方式发展成为以多目视觉和区域网平差技术为理论的当代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计算机视觉、近景摄影测量、精密图像测量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视觉和视知觉、目标表达和描述、立体视觉、三维景物恢复、运动分析、景物识别等。
4.移动测量与三维地理信息技术
移动测量技术作为高精度、高效率及海量实景三维数据采集手段,是城市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能够实现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城市描述和管理,是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车载移动测量、多传感器集成、地面三维激光雷达、激光雷达技术数据处理;实景三维展示技术等。主要研究内容有:车载移动测量多传感器处理技术、多源影像三维快速重建技术、三维GIS数据采集处理与更新、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发布技术、时空分析与三维可视化方法、街景移动测量数据的集成与应用技术。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在校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总学分数为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30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
2.开题报告:选题后,学生应拟定撰写计划,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在本专业或指导小组内进行开题报告。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后,应在导师指导下进入论文撰写阶段,时长不少于1年。研究现状必须进行系统的查询,技术开发性论文应该有需求分析;引用别人观点或成果必须列出相应的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该在10篇以上;论文中出现的符号、公式必须正确说明,相同物理量的符号一致,图表需要完整说明。硕士论文正文应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填写《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本学科核心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