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删繁就简,意趣并行.docx
文件大小:41.54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4.11千字
文档摘要

删繁就简,意趣并行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作业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望、闻、问、切”,“把脉”当前语文作业,从压缩“教”的时间、删减低质习题、设计创意作业、开发作业菜单、改革作业评价等方面,尝试探索出一条“轻负增效”的语文作业改革之路。

【关键词】作业改革轻负高效“双减”政策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双减”工作目标:全面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这样的目标下,笔者从语文作业设计出发,分析当前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意在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诊”——“望、闻、问、切”,把准作业“病脉”

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前期的“望、闻、问、切”。在对一至六年级的语文作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笔者发现,当前的语文作业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机械重复性作业

重复地抄写词语、段落,大量的机械性填空,大大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大量繁重的机械性抄写作业中早已成为空中楼阁。

(二)低质无趣性作业

单调的问答题、填空题等,缺少趣味性,缺少思维含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多学生认为这些语文作业没有挑战性,枯燥无味,不喜欢这样的作业。

(三)统一无差别作业

大部分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差别的作业对于学優生来说,缺少提升训练,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学困生来说,难度过大。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都属于不良的作业模式。

(四)评价单一性作业

如今的作业一般都由教师一统天下,而惯性的认知,往往会让学生得不到新的肯定,单一的评价方式,让语文学习变得了无生机。

正是这些顽固的“疾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作业改革,刻不容缓。

二、“删”——减负增效,删减“低质”习题

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很多教师不加选择,要么几大本练习册,要么抄写、默写狂轰滥炸,学生疲于应付,苦不堪言。

(一)减少数量,一课一辅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首先要从减少学生的练习册做起。教师要对学生身边的所有练习册进行排查,只保留一本题量和内容都符合当前教学要求的练习册。从数量上直接减少作业量,确保一课一辅,杜绝“题海战”。

(二)删减题量,精选好题

“要让学生不进入题海,教师必须先进入题海。”并不是所有的习题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唯有认真对作业题目进行筛选,方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减负增效”。

(1)删除重复无效性作业。语文学科离不开字词句的积累,但是,反复抄写词语、段落甚至课文等机械性作业,会消耗学生的精力,使其效率低下,应该果断删除。

(2)删除机械脱纲性作业。在有些语文作业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机械性、脱离学段要求的习题。例如,在高年级的语文作业中出现了这样的习题:“请你给下面的形近字组个词语。”这样的习题缺少质量,脱离学段要求,最好不要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

(3)减单调低质性作业。对于形式单一、缺少思维含量,无法体现学生“二次学习”的作业,应该能减则减。例如,《地球的两顶“白帽子”》一文后有这样一道习题:地球的两顶“白帽子”指什么?两顶“白帽子”有哪些作用?这样的习题缺少情境性、趣味性;答案的获得较容易,缺少挑战性;连问的形式也较单一。这样的作业形式尽量要减少。

要想“减负增效”,就必须彻底减少低质的作业,解放学生的双手,释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大脑”真正为“提升素养”而动!

三、“创”——“言”“思”同行,设计创意作业

在删减作业量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计“有意有趣”的语文作业,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又能促进学生开展“思维训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将知识进行内化,并迁移运用。

(一)图示表达,展现思维

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中,“画图”型作业往往深受学生的欢迎,这样的作业既有趣又富有思维含量,能很好地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有效方式。

例如,在学完《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文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请你试着画下来。学生需要一边回顾课文内容,一边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画的过程,就是搭建思维框架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图示,教师就可以判断其掌握情况。

(二)言语参与,彰显趣味

在语文作业设计中加入“言语”,也能彰显趣味,减少书面作业,也更受学生喜欢。

(1)说一说。例如,《陶罐和铁罐》一课的课后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读读《北风和太阳》,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针对这样的作业题,学生需要经历“阅读—对比—联结—表达”的思维过程,真正对知识的内涵进行内化、运用,同时,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