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进阶:“ICAP”框架下绘图学古诗活动设计
邓素娥谢和平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古诗学习能力,满足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文章以“任务进阶”为设计理念,将绘图策略引入小学古诗学习活动中,依据“ICAP”框架理论将古诗绘图活动设计为主动式、建构式和交互式三级模式。文章还从理性考量绘图策略、客观评估学习成果质量两个方面提出绘图学古诗进阶活动的设计原则,助力学生增强古诗学习能力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任务进阶古诗学习绘图策略“ICAP”框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构建具备学段特征的学习任务群。换言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应体现“任务进阶”的设计理念,阶段性与连贯性并重。古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修文学体裁,如何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在进阶的学习活动中提升古诗学习能力,满足其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呢?本文围绕“任务进阶”理念,将绘图策略应用于小学古诗学习中,设计出绘图学古诗进阶活动,并在“ICAP”框架指引下探索该活动的理论依据、活动类型及设计原则。
一、绘图学古诗进阶活动的理论依据
“ICAP”框架由美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季清华教授等在论文《“ICAP”框架:将认知投入与学习效果联系起来》(2014)中正式提出。该理论主要关注学生在采用特定策略的学习活动中认知投入的进阶式变化。绘图被认为是以“ICAP”框架为坚实基础的样例策略之一。
“ICAP”框架区分了认知投入活动的四种进阶模式:交互(I)、建构(C)、主动(A)、被动(P),投入程度从高到低为ICAP,每种模式均对应特定的外显行为。在被动模式下,学生投入度最低,仅被动地接收教学信息,如观看古诗教材插图。在主动模式下,学生投入度有所增加,往往会针对教学信息实施身体操作,如动手临摹古诗教材插图。在建构模式下,学生投入度进一步提高,需额外生成超出所学信息的新成果,如为古诗绘制一幅与内容相符的图画。在交互模式下,学生投入度最高,需与其他个体共同投入建构性活动中并轮流对话,如学生互相讨论古诗内容并合作绘制一幅图画。
根据上述不同模式的特点,英国诺丁汉大学安斯沃斯教授等基于“ICAP”框架提出,绘图可以分为主动、建构和交互三阶模式(不存在被动绘图)。随着学生认知投入的程度由高到低呈现出线性变化趋势,其学习效果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交互式绘图(I)建构式绘图(C)主动式绘图(A)。这为绘图学古诗进阶活动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二、绘图学古诗进阶活动的类型
依据“ICAP”框架理论,本文将绘图学古诗进阶活动划为主动、建构和交互三种类型。主动式绘图通过整合新旧知识达到浅层的理解效果;建构式绘图在此基础上,提出独立见解、推断新知识,达到深层的理解效果;而交互式绘图在建构过程中融入他人思考、共同推断新知识,达到最深的理解效果。三阶绘图活动在认知投入和学习效果方面呈现出依次递增的进阶趋势。
(一)主动式绘图:整合新旧知识
主动式绘图适用于缺乏绘画经验、语言理解能力薄弱且形象思维较强的低年级学生,或其他古诗学困生。该绘图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临摹教师提供的现有图画(如教材插图),回忆旧知识,吸收新知识。采用主动式绘图学古诗,有助于上述学生在临摹图画过程中实现文字信息的图像化转变,强化自身认知结构中新旧经验的整合,并促进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例如,《池上》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歌语言质朴童真,刻画了天真无邪的小娃撑着小艇偷采白莲的场景。心智尚未成熟的一年级学生对于该诗中表现的“撑小艇”“偷采白莲”的乐趣虽能感同身受,但难以理解“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两句诗之间的关联性。此时,教师可设计主动式绘图活动,出示与《池上》相关的图画,引导学生临摹小娃在荷叶间撑着小艇、撞开一路浮萍的画面。在学生绘图过程中,教师还可提示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古诗《江南》,辅助学生想象池塘内荷叶田田、浮萍被船拨开的画面,进一步感受小娃调皮、可爱的形象和诗歌蕴含的童真、乐趣。
(二)建构式绘图:自主推断新知
建构式绘图适用于具有绘画经验、语言理解能力中等且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年级学生,或初步具备古诗学习能力的学生。该绘图活动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精细加工(包括深度处理与分析),需要自主想象、推断古诗以外的新信息,并绘制出一幅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画。建构式绘图是主动式绘图的进阶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在绘图中开展思维训练(如推断、创造等),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比如,学生学习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暮江吟》时,教师可设计建构式绘图活动。绘图前,教师根据“半江瑟瑟半江红”引导学生思考:江水为什么会呈现出一半碧绿、一半红?这两种颜色是如何分布在江面上的?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