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pptx
文件大小:14.19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4.2千字
文档摘要

第4课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三、东汉的兴衰

四、两汉的文化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

2.认识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3.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汉高祖

前202年

刘邦:如何保我江山永固呢?

赋税沉重、严刑酷法——休养生息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

汉初,实行了怎样的统治措施和政治制度?

经济上与民休息,政治上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思想上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2.异姓王割据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7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3.郡国并行制

错误吸取秦亡于郡县制,因而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汉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因功封王

因亲封王

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4.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诸侯国叛乱。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5.文景之治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

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无为而治的负面影响

匈奴骚扰

豪强地主

王国坐大

丞相权重

思想混乱

如何应对?

有为之君汉武帝

二、西汉的强盛

景帝乘着(七国之乱)战胜的余威,把藩国一切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朝廷,同时把藩国的官吏大加裁减,诸侯王名虽封君,实则食禄的闲员。

——张荫麟《中国史纲》

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二、西汉的强盛1、推恩令

汉武帝从信任的人中加以侍中、给事中、中常侍等头衔,出入宫廷,参与处理国家大事,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外朝由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在宫外办公,成为执行机关。皇帝通过中朝更方便地实施统治,中朝则恃皇帝之宠凌驾外朝,君主的权力因而也明显地加强了。

二、西汉的强盛2、中外朝制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

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

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

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

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察举制以孝廉、才能为标准,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二、西汉的强盛3、察举制

刺史制度: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部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巡察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权力很大。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武帝给刺史规定了明确的监察职责,叫“六条问事”,具体内容是:

第一条,豪强恶霸侵占田地,以强凌弱;

第二条,二千石的郡守对抗中央,欺压百姓;

第三条,二千石的郡守贪赃违法,乱杀无辜;

第四条,二千石的郡守任人唯亲,不举贤能;

第五条,二千石的郡守依仗权势,乱拉关系;

第六条,二千石的郡守勾结豪强,不奉政令。

二、西汉的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