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化学史-第1章 古代实用化学1.ppt
文件大小:22.2 MB
总页数:7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9.06千字
文档摘要

(5)粉彩瓷粉彩瓷是在康熙年间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釉上彩瓷。彩料的化学组成是在SiO2-PbO-K2O低温玻璃釉料中掺入一定量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和含砷的白色彩料配制而成。彩绘后的瓷器在750℃烧烤后,彩料中因As2O3的乳浊作用使色釉不透明,给人以“粉”的感觉。粉彩鹿纹尊(清)(6)斗彩瓷斗彩瓷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饰工艺制成的彩绘瓷。以釉下青花勾画轮廓,再于轮廓内填入釉上彩,以达到釉下彩和釉上彩相互争妍斗艳的效果,故名“斗彩”。明代成化斗彩,釉上彩料以天然矿物原料中所含铁、铜、锰等着色元素,结合釉下青花利用钴的着色,创造了色彩鲜艳的彩瓷。斗彩鸡缸杯(明)宋代五大名窑汝窑,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釉色以天青为主。汝窑碗三足洗三足奁官窑:宋室南迁后设立的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窑址前期设在龙泉(今浙江龙泉大窑、溪口一带),后期设在临安郊坛下(今浙江杭州南郊)。釉面开片,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汝窑碗三足洗三足奁哥窑: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面有大小纹开片,釉色有青色、米黄、乳白等。哥窑鼎哥窑双耳瓶哥窑鱼耳炉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因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月白釉出戟尊天蓝釉执壶玫瑰紫釉花盆定窑: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一带,因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而得名。在宋代时期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莲瓣纹长颈瓶莲瓣纹碗定窑孩儿枕南海一号宋代商船根据提供的线索说出一种瓷器的类别A、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B、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属釉下彩瓷C、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呈蓝色D、与周杰伦一首歌曲的名字相同玻璃是由硅砂(或称石英砂:SiO2)、纯碱(Na2C03)、石灰石(CaC03)、长石(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等)等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炉(约1600℃)熔融、凝固而成的固体物质。公元前3700年古埃及人发明。在埃及公元前千余年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玻璃器皿。古代玻璃都带颜色且不透明。制造玻璃的技术由埃及传到西亚,在纪元前又传至希腊、罗马。罗马人对制造玻璃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发明了吹管技术,生产出美丽明亮的各种用具。后来,逐步掌握了借添加铁、铜、铅等金属的方法,制成了彩色玻璃。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玻璃制品是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的玻璃杯,其制造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175年至128年。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蓝色透明平板玻璃镶嵌在长方形铜框牌饰中,成分以氧化铅和氧化钡为主,铅、钡含量分别高达33%和12%,属于中国铅钡玻璃系统。这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平板玻璃。古代玻璃与化学中国古代玻璃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发展时期:绿玻璃盖罐(隋)绿玻璃瓶(隋)中国古代玻璃萌芽于西周,铅玻璃盛行于战国、两汉时期。主要沿用PbO-BaO-SiO2体系和PbO-SiO2体系。还出土过两汉时期氧化钾含量在15%左右的钾玻璃。这种铅钡玻璃、高氧化钾含量的钾玻璃在西方的古玻璃中是很少的,是中国所独有的。*8.釉陶:原始釉陶:表面上出现一层玻璃釉层(可能是草木灰中的CaO、K2O粘附在胎体上形成的玻璃釉层)。铅釉陶(低温釉):以铅粉为助熔剂,与石英粉或白黏土在800℃烧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