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着手,把握要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王强?李海霞
【摘要】从统编版语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段特点来看,高年级更适合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本文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从厘清单元与单篇、梳理单元目标与要素、领悟精妙与精髓,以及提高能力与素养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个性化知识点
跟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单元整体教学有几个不可忽視的优势。(1)整体性。从教师角度来看,可以从整体把控单元,从而省去不必要的烦琐的教学环节,让教学更有侧重点;从学生角度来看,可以让学习变得清楚明白起来,删繁就简,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同时,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在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阅读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2)个性化。每个单元可以根据单元目标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学生可从单元学习中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3)成体系。单篇教学是单兵作战,而单元整体教学则是团队合作,学生学习的时候指向性更明确,学习任务更清晰,作业布置更有层次,也更能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整体着手,厘清单元与单篇
从单元整体的阅读要求和习作要求、单篇课文动静描写的落脚点,以及单元整体动静描写循序渐进这三个方面入手厘清单元和单篇,可以使师生都清楚在这个单元里面每一篇课文对于语文要素的落实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古诗词三首》教学的时候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动态、静态描写;《四季之美》通过对四季之美的生动描述让学生感受动静态描写的不同效果;《鸟的天堂》通过对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的生动描写,品味动态和静态之妙;《月迹》通过寻找月的足迹,体会动态之趣,童年之乐;“习作:即景”则是希望学生能借助动态和静态描写,表达生活之美。从单元整体着手,我们就能够充分感受到编者安排之精巧,每篇课文都有着自己的学习价值,彼此之间互相补充和延展,将“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单元主题落到实处。
二、把握要点,梳理单元目标与要素
本单元主题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围绕这个单元主题,学生学习时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观察与想象、朗读与品味。相比三、四年级对于观察和想象的学习要求,这里更侧重于朗读和品味。统编版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在解读教材时指出,这一单元的课文语言风格都充满作家的个性魅力,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现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要基于课文,挖掘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在情境中想象画面,为文学鉴赏打开路径。
(一)初识动静描写
《古诗三首》里面分别编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这三首古诗词,学生在诵读和感悟之中初识动静描写。例如,以《山居秋暝》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去读通、读懂诗句意思,然后展开想象,并感受作者的那种对淳朴、善良、闲适、安乐生活的喜爱,教师在进行了一系列的铺垫后,再问“谁愿意分享你的朗读呢?”顺势把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时,也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独特体验。教学完《山居秋暝》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然后运用到其他两个课时的教学当中。这样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能够促使学生层层深入,渐入佳境,为他们初步体会动静态之美做好铺垫。
(二)朗读动静之美
在初识动静态描写之后,《四季之美》的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诵读四季景物的动静之美,在诵读中感悟动静描写之美。
环节一:教师领学,品味独特韵味。
环节二:研学课文,分享朗读。教师可以先作一个示范,在接下来几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放手让学生展开研学。
环节三:模仿经典,练习仿写。
(三)对比动静之境
环节一:读榕树之静,感悟生命之静美。
环节二:看鸟儿之乐,感受生命之灵动。
对比阅读:出示课后习题“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一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交流分享,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环节三:朗读喜欢的段落,分享动静之情趣。
环节四:体会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喜爱和赞美。
环节五:小练笔,用你的笔来描写一段静态或者动态的片段吧。
交流:学生上台朗读自己描写的片段,感悟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之妙。
这样朴实自然的文字在反复朗读中充满了浓浓的暖意,文字充满了动人的魅力。作者巴金曾深情地说:“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它们使我的眼睛舒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我爱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爱一切从土地里来的东西,因为我是从土里来的,也要回到地里去。生命,无处不是生命。”笔者认为对土地、对生命的爱就是作者写作的密码,就是文字之所以打动人的秘密武器吧。
(四)发现动静之趣
《月迹》里“寻找足迹”的过程,就是学生品读文字的过程,在品读文字中感受童年之趣,发现动态变化之趣。
三、品味想象,领悟精妙与精髓
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从单元整体着眼,对于“初步认识静态和动态描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