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溶栓治疗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适应症评估
01
疾病概述
03
禁忌症筛查
04
治疗实施流程
05
并发症管理
06
预后与随访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病理机制
01
脑梗塞定义
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或不足,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的一种疾病。
02
病理机制
脑梗塞的病理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这些因素导致脑血管狭窄、闭塞,最终使脑组织缺血、缺氧。
急性期临床分期
发病后2-6小时内,此期病情最危急,脑组织缺血、缺氧程度最深,需要及时恢复血流。
急性期
发病后6小时至数天,病情仍在发展,但速度相对较慢,脑组织缺血、缺氧程度逐渐加重。
进展期
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此期患者症状逐渐好转,但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恢复期
溶栓治疗重要性
挽救脑组织
降低致残率
减轻症状
预防复发
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挽救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减少脑细胞死亡。
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减轻脑梗塞引起的症状,如偏瘫、失语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早期溶栓治疗可以降低脑梗塞的致残率,使患者能够尽快回归社会和家庭。
溶栓治疗可以消除血栓,防止脑梗塞的再次发生,降低患者再次发病的风险。
02
适应症评估
发病6小时以内
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6小时以内进行溶栓治疗是最有效的时间窗。
发病6-24小时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影像学显示存在缺血半暗带,可考虑在发病6-24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
时间窗标准(静脉溶栓)
NIHSS评分适用区间
01
NIHSS评分≤24分
对于NIHSS评分在24分及以下的患者,溶栓治疗可能会带来较好的效果。
02
NIHSS评分24分
对于NIHSS评分在24分以上的患者,溶栓治疗的风险和效果需要权衡。
影像学支持条件
在溶栓治疗前,需要进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和占位性病变。
头颅CT
MRI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脑梗塞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
MRI检查
03
禁忌症筛查
绝对禁忌证清单
既往任何时间的颅内出血
近期有重大手术或外伤史
已知的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倾向
患者曾有过颅内出血的病史,是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
这些情况会增加出血风险,故列为绝对禁忌。
近期手术或外伤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列为绝对禁忌。
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倾向的患者,溶栓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出血,属于绝对禁忌。
相对禁忌证考量
血压过高或过低
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需谨慎评估。
严重的心脏疾病
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这些疾病可能增加溶栓治疗的风险。
近期使用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需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溶栓治疗风险较高。
病变部位在脑干或病变范围较大时,出血风险较高。
病变部位及大小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出血风险越高。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01
02
03
04
高龄患者血管脆性增加,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年龄因素
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出血风险相对增加。
并发症情况
出血风险评估
04
治疗实施流程
rt-PA用药方案
用药时间窗
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应在脑梗塞发病后的3-4.5小时内使用,越快越好。
01
用药途径
rt-PA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也可采用动脉溶栓。
02
用药禁忌
有脑出血、近期手术、严重高血压等病史的患者禁用rt-PA。
03
给药剂量计算标准
根据患者的实际体重计算用药剂量,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体重计算
rt-PA的用药剂量通常为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
药物剂量
rt-PA需用专用溶剂溶解,溶解后需尽快使用,避免药物效价降低。
药物配制
用药后监测要点
神经功能监测
头颅影像学监测
血压监测
并发症处理
用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包括肢体活动、语言、感觉等。
rt-PA具有降血压作用,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出现低血压。
用药后需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以评估溶栓效果和脑出血风险。
rt-PA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血、过敏等并发症,需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
05
并发症管理
症状性脑出血处理
立即停止溶栓治疗
一旦出现症状性脑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避免症状加重。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等进行密切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紧急头颅CT检查
进行头颅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及时处理颅内压增高
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止脑疝形成。
血管再闭塞预防
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溶栓后24小时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管再闭塞。
抗凝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于存在房颤等心源性栓塞的患者,需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管再闭塞。
及时发现并处理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