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耳的听觉特性.ppt
文件大小:3.01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1.03万字
文档摘要

上述掩蔽现象都是发生在掩蔽声与被掩蔽声同时作用的情况下,称为同时掩蔽。掩蔽也可以发生在两者不同时作用的条件下。被掩蔽声作用于掩蔽声之前的掩蔽称为后掩蔽。掩蔽声作用在前,被掩蔽声作用在后的掩蔽称为前掩蔽。第63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非同时掩蔽具有如下特点:(1)掩蔽声在时间上越接近被掩蔽声,听阈提高越大,即掩蔽效应越强。(2)掩蔽声与被掩蔽声相距很短时,后掩蔽作用大于前掩蔽作用。(3)掩蔽声强度增加时,掩蔽量并不比例增大。(4)单耳的掩蔽效应比双耳显著。第64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般情况下,同时掩蔽的掩蔽效用在频率的两侧是不对称的,低频掩蔽声对高频掩蔽声起作用,但高频掩蔽声对低频掩蔽声作用不大。但噪声声级超过30dB,上述现象被突破,低于早上频率的声音也受到掩蔽,称为远掩蔽。远掩蔽效用是对称的,而且随早上带宽及其频谱的增加而增加。第65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掩蔽声和被掩蔽声分别加于两耳,也能产生掩蔽。这显然有较高级的听觉系统参与作用,所以称为中枢掩蔽。中枢掩蔽的效果较小,比单耳情况下的掩蔽约低50~60dB,效用是对称的,它受频率的制约,最大掩蔽效用发生在掩蔽声和被掩蔽声频率附近。返回第66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双耳效应听觉系统的外周设备有两支接收器──双耳,其作用首先表现在接受纯音信号的阈值比单耳阈值约低3dB,这可以理解为双耳总合作用的结果。3dB是功率的加倍,所以总和意味这2:1的效益。双耳接收白噪声和语言信号,也表现出类似的效果。返回第67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68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在响度级测量中对一定声压级的纯音,双耳听起来比单耳响两倍。响度平衡的实验证明,在阈值附近,双耳的响度和单耳相等,而且效益随着声级逐渐增加。对强度和频率的辨别,双耳的辨别力高于单耳。用声压级70dB的250、1000和4000Hz三种纯音实验的结果,双耳的差别感受性都低于单耳。第69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在日常生活中双耳接收声信号,无论时间、强度或者频谱,都是互不相同的,但是听到的却是一个单一的声像。这过程就称为双耳融合。双耳听觉大都是在立体声条件的声场中听到的声音近乎位于周围的环境中,而从一对耳机听到的声音位置在其内。为了区分上述不同的感觉,称前者为定向,后者为定位。第70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低频信号的定向是以双耳的时间差为依据,高频信号的定向决定于两耳间的强度差。当波长大于声音从近耳到远耳的距离时,两耳间的相位差也是声源定向线索。绕经头部的路程约为22—23cm,所以声音由近耳传到远耳约需660μs。相当于频率1.5kHz。因此对更长的波长而言,两耳间将有一个显著的相位差,可作为有效的定向线索。第71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声源定位的方法是给听音者两个耳间差不同的信号,由此确定耳间差对定位的影响,即耳间时差对1.3kHz以下的频率最重要,而耳间强度差是高频定位的主要线索。返回第72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颅骨效应颅骨效应就是通过颅骨传导声音的现象。返回第73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个声音从音源传入人耳有两种途径。一是音源通过空间传入人耳,再由听觉器官将感受到的声音信息送入大脑的听觉脑区,即:音源→空间→人耳→大脑另一个途径就是音源通过人体的组织、颅骨传到听觉器官,送入大脑,即:音源→人体颅骨→大脑第74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听自己讲话时声音的传播渠道有两个,即:音源→人体颅骨→大脑音源→空间→人耳→大脑听自己讲话录音的传播渠道只有一个,即:音源→空间→人耳→大脑第75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听自己讲话的声音有两个传播渠道,所以频带很宽,自己感觉音色比较好;听自己的录音时,只有一个传播渠道,频带不是很宽,声音也就不那么好听了。所以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的声音比别人的声音好听得多,这种感觉正是由于颅骨效应的原因。第76页,共10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颅骨传导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很多的。机械手表里钟摆振动的“咔嚓”声只有把手表放在耳边才能听到,而且声音还很小。若将手表用牙咬住(如果怕损坏,可以垫在手帕上)再堵住双耳,以断绝空间的背景躁声传入人耳。这时,你就会感觉到非常清晰的钟摆声,而且声音还很响。这就是通过牙齿和颅骨把钟摆的声音传递给大脑神经。第77页,共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