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
刘英锋主讲
《伤寒论讲义》
绪论
第一节《伤寒论》背景简介
一、作者生平与成书背景
(一)作者生平
作者——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郡人(公元150~219年,东汉末年)
品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崇尚医术,蔑视权贵。
师承——受先世名医扁鹊影响,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尽得其传。
*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经历:
经历:
*弃官专医,开堂坐诊,道术益精,名噪京师
*据说传授有弟子卫汛、杜度,也成名医;还著有《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医著,惜均已失传。
(二)成书背景
东汉战乱频发,天灾不断,民不聊生,饥饿众多。
时值小冰河气候,寒疫大流行。
感当时伤寒莫救之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丰富的临证经验,晚年写出《伤寒杂病论》等传世之作,成为一代医圣。见《伤寒论杂病论序》
——乱世出英雄,难时造伟才!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膛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伤寒论杂病论序》
二、著作成就与传承发展
(一)学有所承
理论本于《内/难/本草/胎胪》:勤求古训
实践集百家经验和个人临证所得:博采众方
集以往医经、经方两家之大成——合十六卷
(二)学术成就
我国第一部证理法方兼备的经典著作
1、集前人经验方剂之大成——伤寒113方(匮131),誉为“方书之祖”;
2、建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揭示了外感伤寒及其杂病的诊治规律;
3、创立辨证论治原则方法——开启中医特有医疗模式:平脉辨证,诊治互印、证理法方一贯到底(思维方式);
4、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典范
——病证结合、八纲八法,对临床各科疾病辨治都有指导示范意义。
(三)传承发展
1、东汉~西晋:著作出世,学术形成,传人传书。
——原著《伤寒杂病论》成书于200~205年之间,后传抄、散乱,至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编次,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
2、东晋~唐代:重方轻术,流传受阻,私下转抄。
——唐本,孙氏晚年才编入《千金翼方》,现存最早版本。
3、宋金~元代:回归证治,经典复出,正式刊行流传,开启整理诠释之风,注家涌现。
——宋本,北宋林亿校刊官定,至明代,藏书家赵开美摹刻辑刊,赵刻本得以流传至今;金/南宋.成无己全文经释,作《注解伤寒论》,成注本因错讹较少,流传较广。
4、明.黄仲理《伤寒类证》以后——通行节录本(方、喻等)。
5、民国以来,有又《伤寒杂病论》新版本
——如桂林本,内容出入较大,疑经后人增改,仅作研究参考。
现在通行版本——两种:赵刻宋本、成注本。
由于宋本接近原貌,后世多采用。书分10卷,22篇,含113方。
附,伤寒六大注家——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朱肱《南阳活人书》庞安时《伤寒总论》许叔微《伤寒发微论》,郭雍《伤寒补亡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百家注书,五大体系,流派形成。
1.以经释论——成氏系:《注解伤寒论》。
2.错简重订——方一喻系:方有执《份寒论条辨》、喻嘉育《尚论篇》
3.维护旧论——钱塘二张系:力主气化。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4.以方类证——柯——徐系: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徐大椿《伤寒类证》。
5.按法类证——钱一尤系:钱潢、尤怡《伤寒贯注集》
1
总之,有稽考者达600余家,现存近400种,散见于笔记、刊物者难以胜计,故有伤寒学派之称。
三.《伤寒论》的地位与价值
1、是中医最重要的临床经典著作——四大经典之一。
(1).是中医外感热病的诊断治疗学纲要;
(2).是建立中医辨证论治学的专书;
2、为中医临床各科奠定了辨证论治的思想基础;
3、其整体动态的疾病认识观,对指导临床辨治疑难杂症,有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4、被后世医医大家视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前人谓:“自古名医出伤寒”。
今人曰:“非经方不能治大病,非伤寒不能成大家”!
——足见本学科在中医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5、成为中医的临床基础学内容之首,列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经典必修课程。
附:问题讨论:
《伤寒论》——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一般观点:
《伤寒论》——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中医临床的基本特点——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方法——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功
伤寒论——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
《伤寒论》证治规矩——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基础。
第二节《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伤寒论》的伤寒涵义
(一)伤寒之广义与狭义
1.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变的总称。
(1)《素·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2)《难·58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