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心循理,破立相济
研究学生,懂得学生,懂得学生如何学习,是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事。2017年,我在接受《中国教师报》记者专访时,谈到对全景式数学教育教师团队专业成长的理想时,曾这样殷切地希望:“我和全景式数学教育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接下来要苦修儿童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学、社会学,真正理解儿童、懂得儿童,理解人,懂得人,从经验之师走向科学之师,从经师真正转变为人师。”本期安排的四篇文章,是全景式数学教育团队的核心成员尝试以“心理动力学、认知心理平衡理论、格式塔学派的整体优先效应(全景式数学理念之‘在整座森林中研究一棵树、大意义整体教学均源于此)、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儿童认知科学和学习心理的视角分析、设计学习活动,分析和实施教学的过程的尝试和探索。目前,我们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权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摘要】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利用“心理动力学”“认知心理平衡理论”,针对“归一应用题”设计了独特的“4破5立”教学,学生的认知在平衡不断被打破与重建的过程中愈加完整、全面,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丰富,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同时能够把学习重心更多地聚焦在“完整思维、学会思考、激发创新、开慧启智”上。
【关键词】心理动力学认知心理平衡理论归一问题“4破5立”策略多样化
传统的“归一应用题”,现今一般编排在三年级,归属于“解决问题”。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理解數学和生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路径和载体。全景式数学教育团队对这节课做了新的尝试: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科学利用“心理动力学”“认知心理平衡理论”,设计了独特的“4破5立”教学。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学生更多地把学习重心聚焦在“完整思维、学会思考、激发创新、开慧启智”上。
“4破5立”中的“破”是指学生突破自己现有的认知平衡状态,“立”是指学生原来已经有的或者重新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状态。
认知平衡理论认为:人总是具有力图保持其内部认知系统平衡与和谐的心理倾向,当新场景中的认知因素与个体原来的认知不同或冲突时,他内部认知系统的平衡与和谐便会被打破,进入不平衡状态。而这种不平衡的认知状态具有较强的动机性,会促使人积极主动改变其认知系统的某些因素,或改变现存的认识,或添加一种新的认识,以达到平衡状态或校正不平衡,最终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系统平衡……
全景式数学教育下归一问题的学习过程依据上述理论设计,构建了“平衡—打破—……—平衡—打破”如此不断扩展、循环攀升的认知心路历程和思考过程。教学中还利用心理动力学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文中在相应的实录后进行了分析与说明。
一、1“立”——意料之中:知道……就可以……
1.教师从左向右依次板书如下3个问题,同时,请学生独立静思:“只要知道……就可以求出……”。
(1)一辆汽车,,7小时行多少千米?
(2)盐外附小三年级,,6个班有多少人?
(3),8支铅笔一共多少钱?
2.学生踊跃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构成完整题目,并解答。
第(1)题补:每小时行9千米;第(2)题补:每班有32人;第(3)题补:一支铅笔5元钱。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3道题,虽然它们说的事不同,数量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什么。
师:知“1”→求“几”,用乘法。
【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基本思路和解答流程,低年级形成了分析应用的格式:要求什么,就必须知道谁和谁。到学习归一问题时,学生已经强化了近5个学期。学生建立了相应的稳固的认知平衡,且这种平衡对学生而言已成定式,从所有的学生都使用了“必须”可以看出,学生把求多份量的前提更多单一地定向为“一份量”,对解决问题所需条件的多元化认识产生了负向迁移。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对学生这种已有认知平衡的打破。】
二、1“破”——意料之外:还可以……
师(发出挑战):求8支笔一共多少钱,难道只有知道1支笔的价钱才能求出来吗?(全班一时默然)
过了一会儿,几个学生突然大呼:噢……我知道了!
一个学生情不自禁站起来激动地自说自话:知道2支铅笔……
师:停!我知道你已经想通了,牛!下面的话不说了,给还没有想好的同学留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思考的独立是心理独立的重要路径和标志,同时也是创新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大化地呵护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又等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也想到了,比如,知道2支笔10元钱,也能求出8支笔一共多少钱。(学生解法和反馈略)
师:这道题是属于知道什么是多少,求什么是多少。
生:知道“几”是多少,求“几”是多少。
师:这两个“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