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毒感染后的机体反应干扰素及白介素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第2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第3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人类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象对抗细菌感染一样对抗病毒的有力武器,当时免疫学的发展促成了人类疫苗的研制成功,通过疫苗人们成功的抵御住了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的侵袭.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却一直没有取得很好的突破,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变种的原因,流感疫苗一直未能研发成功,但仍有很多科学家在不遗余力的进行着流感病毒疫苗及其免疫接种等相关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许多科学家就发现了在两个以上病毒混合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出现在病毒之间的拮抗作用,也就是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对于病毒干扰现象的分子机制,以及寻找引起干扰现象的活性物质得研究一直被科学家所关注第4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时,先把流感病毒加温灭活,然后与鸡胚绒毛尿囊膜块一起培养,把没有吸附到细胞的灭活病毒彻底洗去,在37℃条件下几小时之后去掉膜块,另外加入新鲜的鸡胚绒毛尿囊膜块,37℃培养过夜后用活病毒进行攻击,结果发现流感病毒的繁殖明显的被抑制了这明确地说明灭活的流感病毒的侵入,可诱导细胞产生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去干绕病毒的繁殖。这种蛋白质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第5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该序列早在5亿~l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它通过对细胞一系列其它基因组的诱导和抑制作用,调节细胞功能,防御外来物质特别是异种核酸的侵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它是细胞功能的一种产物,对生物进化具有普遍意义第6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干扰素是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干扰素,只具有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干扰素基因处于被抑制的静止状态,在有诱发剂存在的条件下,便能摆脱抑制、获得表达。利用半数细胞病变抑制法(CPEI50)测到诱导生成的干扰素活性干扰素的分子量一般在2O~100kD,一般在56℃下30min不会被灭活,-20℃下可长期保存。在pH稳定性方面,I型干扰素具有耐酸性,在pH2.O~10.0中很稳定。Ⅱ型干扰素不耐酸,也不耐热,即在pH2时不稳定,在56℃下30min会被破坏。干扰素一般由13O~17O个氨基酸组成,含17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亮氨酸含量较高。第7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干扰素的概念及产生机理概念: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它因素如干扰素诱生剂,剌激脊椎动物组织细胞(体外或体内)产生的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特殊蛋白质。产生机理:病毒与细胞DNA中干扰素基因的“抑制物”结合,消除抑制作用,导致产生特异mRNA合成干扰素。干扰素被释放以后进入另一个细胞,与细胞“作用因子约束物”结合导致产生干扰素。第8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干扰素的种类细胞来源诱生剂Ⅰ型IFNα白细胞(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病毒,polyI-C(人工合成双股RNA)IFNβ成纤维细胞Ⅱ型IFNγ活化的Th1细胞、CD8+CTL和NK细胞抗原或有丝分裂原第9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干扰素的作用一、Ⅰ型干扰素(1)抗病毒和抗肿瘤1)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2)增强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3)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等靶细胞的杀伤。(2)免疫调节:与Ⅱ型干扰素类似。第10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干扰素的作用二、Ⅱ型干扰素(1)主要起免疫调节作用1)活化巨噬细胞;2)促进APC(s)表达MHC-Ⅱ类分子,提高抗原递呈能力;3)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和增强CTL细胞的杀伤活性;4)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5)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6)抑制Th2细胞分化及细胞因子合成。(2)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与Ⅰ型干扰素类似)。第11页,共3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T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粒细胞IFNNK细胞内皮细胞T细胞lNK细胞激活提高NK细胞活性分化抑制细胞分裂抗病毒活性抑制细胞分裂抑制血细胞生成促进MHCⅠ和MHCⅡ分子表达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