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护理健康科普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诊断流程规范
01
骨折基础知识
03
急救处理措施
04
治疗方式选择
05
日常护理要点
06
康复训练指导
骨折基础知识
01
定义与分类标准
诊断标准
骨折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X光检查等,需综合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
03
根据骨折的形态和程度,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等多种类型。
02
骨折分类
骨折定义
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连续性中断的情况。
01
常见致伤原因
直接暴力
如跌倒、撞击、重物压砸等,常导致骨折的发生。
01
间接暴力
如扭伤、牵拉伤、肌肉收缩等,也可引起骨折。
02
骨骼疾病
如骨质疏松、骨肿瘤、骨髓炎等,可降低骨骼强度,增加骨折风险。
03
长期应力
如长期负重、剧烈运动等,可导致骨骼疲劳性骨折。
04
典型症状识别
疼痛
肿胀
畸形
异常活动
功能障碍
骨折部位常出现剧烈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并伴有压痛和叩击痛。
骨折后局部可出现肿胀,严重时可出现张力性水疱。
骨折部位可出现畸形,如成角、缩短、旋转等。
骨折后,骨折端可出现异常活动,即非关节部位的异常活动。
骨折后,受伤部位的功能常受到严重影响,如不能行走、持物等。
诊断流程规范
02
影像检查方法
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X光检查
三维成像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判断骨折的范围和损伤程度。
CT检查
对于软组织损伤和隐匿性骨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MRI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受伤原因、时间、疼痛部位等。
01
观察症状体征
肿胀、畸形、局部压痛等。
02
评估神经功能
检查受伤部位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03
评估血液循环
观察受伤部位的肤色、温度、毛细血管搏动等。
04
临床评估步骤
骨折后肢体出现弯曲、缩短等异常形态。
畸形
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或关节脱位。
异常活动
01
02
03
04
在影像检查中可见骨折线。
明确的骨折线
骨折端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或感觉。
骨擦音或骨擦感
诊断标准说明
急救处理措施
03
现场固定技巧
夹板固定
使用夹板或代用品(如木棍、树枝等)将断骨上下两端关节固定,避免骨折部位移动。
01
绷带包扎
用绷带或布条将夹板与患肢进行包扎,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02
抬高伤肢
将伤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03
疼痛缓解方法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可减轻肿胀和疼痛,注意避免冻伤。
冰敷
可口服或注射止痛药,但需遵循医嘱,切勿滥用。
药物止痛
通过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
转运注意事项
快速送医
尽快将患者转运至附近医院进行专业救治,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03
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伤肢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02
密切观察
保持稳定
转运过程中保持患者平稳,避免颠簸和晃动,以免加重伤势。
01
治疗方式选择
04
保守治疗手段
石膏固定
牵引治疗
药物治疗
功能性锻炼
利用石膏固定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适用于稳定性骨折。
通过牵引力使骨折复位,分为皮肤牵引和骨骼牵引。
包括止痛药、抗生素、抗凝血药和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
早期合理锻炼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手法复位无法恢复骨骼正常解剖结构。
骨折移位明显
涉及关节面的骨折,需解剖复位以免影响关节功能。
关节内骨折
01
02
03
04
骨折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有感染风险。
开放性骨折
骨折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需手术探查修复。
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手术干预指征
骨折部位
不同部位骨折康复周期不同,如腕部骨折康复较快,而髋部骨折康复周期较长。
年龄与健康状况
年轻人康复速度较快,老年人或有慢性疾病者康复速度较慢。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恢复时间一般较长,手术治疗后康复周期较短,但术后需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依从性
患者能否遵医嘱进行康复锻炼,对康复周期有很大影响。
康复周期预估
日常护理要点
05
将患肢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抬高患肢
避免患肢过度活动,以免引起骨折移位或加重疼痛。
避免过度活动
对于需要石膏固定的患者,应保持石膏的干燥和清洁,避免石膏松动或断裂。
石膏固定保护
患肢保护方法
并发症预防措施
预防关节僵硬
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关节僵硬。
03
早期进行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0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压疮
定时翻身,避免长期卧床导致压疮的发生。
01
高蛋白饮食
骨折患者需要高蛋白饮食,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修复。
富含维生素D和钙
维生素D和钙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可以适量补充。
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过度饮酒和吸烟会影响骨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