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手术治疗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骨折分型标准
03
手术入路选择
04
内固定方案设计
05
术后管理策略
06
并发症防治
01
临床诊断与评估
01
临床诊断与评估
PART
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常规拍摄正位、侧位及内旋斜位X线片,观察骨折类型、移位情况及其范围。
01
CT检查
有助于明确骨折线走向、碎骨片数量及关节受累情况,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02
MRI检查
对软组织损伤有较高的分辨率,可评估血管、神经、肌腱等结构的损伤情况。
03
体征与功能评估
评估患者疼痛部位、程度及与活动的关系,观察有无异常压痛。
疼痛与压痛
检查上臂外形是否异常,如成角畸形、短缩畸形等,以及关节异常活动。
畸形与异常活动
评估患者上肢活动范围、力量及日常生活能力,了解骨折对上肢功能的影响。
功能障碍
合并损伤鉴别
多发骨折
肱骨骨折可能与其他部位骨折同时发生,需进行全身检查,以免漏诊。
03
肱骨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损伤,需评估患者手部感觉、运动功能。
02
神经损伤
血管损伤
肱骨骨折易合并血管损伤,尤其是肱动脉损伤,需注意观察上肢血液循环情况。
01
02
骨折分型标准
PART
AO/Neer分型系统
关节外一部骨折,包括螺旋形骨折和斜形骨折。骨折线不通过关节面,骨折稳定性较好。
A型
B型
C型
关节内二部骨折,骨折线通过关节面,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压缩。
关节内三部骨折,骨折线完全通过关节面,常合并关节面严重粉碎和压缩。
骨折稳定性判断
01
稳定性骨折
骨折端不易移位,如青枝骨折、裂缝骨折等。可通过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等方法治疗。
02
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端容易移位,如粉碎性骨折、螺旋形骨折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以恢复骨折的稳定性。
闭合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以清创、抗感染、修复损伤组织为主要目的。同时,手术还可以恢复骨折的解剖位置,减少畸形愈合的风险。
开放性骨折
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当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时,手术是必要的。通过手术可以修复损伤的神经血管,恢复肢体功能。同时,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骨折,如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腋神经损伤,手术还可以减轻神经损伤带来的后遗症。
对于闭合性骨折,尤其是移位明显的骨折,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可以恢复骨折的解剖位置,固定骨折端,促进骨折愈合。
手术适应症分析
03
手术入路选择
PART
前外侧入路技术
解剖结构
适用范围
手术操作
优缺点
前外侧入路通过肌间隙进入,较少损伤肌肉,可显露骨折端。
沿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保护桡神经,切开部分肱肌,显露骨折端进行复位和内固定。
适用于肱骨近端和干部骨折,特别是外科颈和解剖颈之间的骨折。
操作简便,创伤小,但术后需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
后侧三角肌劈开法
解剖结构
手术操作
适用范围
优缺点
后侧三角肌劈开法通过劈开三角肌进入,显露肱骨近端和关节囊。
沿三角肌纤维方向劈开,注意保护腋神经,显露骨折端后进行复位和内固定。
适用于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如三部分、四部分骨折等。
显露充分,复位准确,但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微创经皮入路
解剖结构
微创经皮入路通过小切口和肌肉间隙进入,减少肌肉损伤和出血。
01
手术操作
在C臂透视下,通过小切口和肌肉间隙显露骨折端,进行复位和内固定。
0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肱骨干骨折和简单关节内骨折等。
03
优缺点
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但对医生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
04
04
内固定方案设计
PART
锁定钢板螺钉应用
适用于肱骨近端、中段和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螺钉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肱骨骨折,包括近端、中段和远端骨折。
稳定性高
微创手术
锁定钢板螺钉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荷,有利于骨折愈合。
锁定钢板螺钉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技术植入,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
1
2
3
髓内钉固定原则
髓内钉的长度、直径和弧度应与肱骨骨髓腔相匹配,以确保髓内钉的稳定性。
选择合适髓内钉
选择合适的髓内钉入口,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
髓内钉的入口
髓内钉的远端必须锁定,以防止骨折端的旋转和移位。
远端锁定
外固定架临时固定
便于调整
外固定架的调整比较方便,可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3
外固定架可以提供较强的稳定性,可以承受一定的负荷,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02
稳定性强
适用于开放性骨折
外固定架可用于开放性骨折的临时固定,有利于伤口处理和防止感染。
01
05
术后管理策略
PART
早期康复训练计划
关节活动度恢复
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01
肌肉力量训练
逐渐增加肌肉力量训练,提高上肢功能,促进骨折愈合。
02
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情况,逐步进行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