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腕部骨折护理要点.pptx
文件大小:4.1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2.4千字
文档摘要

腕部骨折护理要点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急救处理原则03固定期护理规范04康复训练指导05并发症预防管理06长期健康管理01骨折概述与诊断

01骨折概述与诊断PART

腕部骨折定义与分类01腕部骨折定义腕部骨折是指发生在手腕部位的骨骼断裂,包括桡骨远端骨折、尺骨茎突骨折等。02腕部骨折分类根据骨折部位和骨折线特点,腕部骨折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腕部骨折后,患者通常出现疼痛、肿胀、局部畸形、活动受限等症状。临床表现医生可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症状和体征,以及进行X线检查等方法来诊断腕部骨折。X线检查可清晰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诊断方法0102

常见致伤原因分析跌倒时用手掌撑地是腕部骨折的常见原因,尤其是中老年人,骨质疏松使骨骼脆弱,更容易发生骨折。跌倒用手掌撑地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如重物砸伤、机器绞伤等直接暴力作用于腕部,可导致骨折。长期过度使用腕部,如键盘操作、乐器演奏等,可能导致腕部骨骼劳损,进而引发骨折。

02急救处理原则PART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有助于止血和减轻疼痛。冷敷止血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清洁伤口,避免感染。清洁伤受伤的手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以减少出血和肿胀。抬高受伤腕部不要随意移动或牵拉受伤的手腕,以免加重损伤。避免进一步损伤现场止血与保护措施

临时固定方法选择用夹板或硬纸板将受伤的手腕固定,避免手腕活动。夹板固定用绷带将受伤的手腕与身体固定,以减少手腕的活动范围。绷带固定将受伤的手腕悬挂在胸前,用绷带或围巾等固定,使手腕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悬挂固定

转运注意事项6px6px6px在转运过程中,尽量保持平稳,避免颠簸和晃动。保持平稳在转运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保暖,避免感冒或其他不适。保暖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伤情和生命体征,如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密切观察010302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尽快就医04

03固定期护理规范PART

石膏/支具维护要点保持石膏/支具干燥确保石膏/支具处于干燥状态,避免受潮,以免影响其固定效果免过度活动石膏/支具固定期间,避免进行与固定部位相关的活动,以免发生骨折移位。石膏/支具完整性检查定期检查石膏/支具是否松动、断裂或变形,如有异常及时更换或调整。皮肤护理保持石膏/支具边缘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和皮肤破损。

肿胀与血液循环观察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01观察肿胀程度定期检查患肢肿胀程度,与健侧比较,如肿胀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02观察末梢血运注意观察患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03

疼痛管理方案疼痛评估药物镇痛物理镇痛心理干预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评分量表进行量化评估。根据疼痛程度给予相应的药物镇痛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可采用冷敷、热敷、按摩等物理方法缓解疼痛,但需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关怀,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04康复训练指导PART

早期关节活动训练手指关节活动轻柔拉伸腕关节轻柔活动在疼痛可以忍受的前提下,尽早进行手指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在石膏或支具固定期间,可在医生或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腕关节的轻柔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消肿。在疼痛允许的范围内,对受伤的手进行轻柔的拉伸,以减轻肌肉紧张和疼痛。

中期力量恢复计划在石膏或支具拆除后,进行受伤手腕的力量训练,包括握力练习和腕关节的屈伸练习。力量训练开始进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功能性训练,如拿东西、握笔、写字等,以提高手的实用性。功能性训练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再次受伤。循序渐进

后期功能强化策略手腕稳定性训练通过特定训练,如手腕平衡练习和握力训练,增强手腕的稳定性。01精细动作训练进行手指和手腕的精细动作训练,如捏、握、旋转等,以恢复手的灵活性。02功能性活动恢复逐渐恢复到受伤前的日常活动和工作中,但需注意保护受伤的手腕,避免再次受伤。03

05并发症预防管理PART

关节僵硬干预措施早期活动物理治疗被动运动功能锻炼在疼痛可耐受的情况下,尽早进行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采用按摩、热敷、理疗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关节僵硬。对于不能主动活动的患者,要每天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以保持关节活动度。在康复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强度,恢复关节功能。

神经血管损伤监测神经损伤监测疼痛监测血管损伤监测及时处理异常定期检查手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及时发现神经损伤。观察手部血液循环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及时发现血管损伤。注意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警惕神经受压或损伤。一旦发现神经损伤或血管损伤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