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低级的反应及运动形式。正常人,由于高位中枢对脊髓有抑制作用而被掩盖。在高位中枢对低位中枢的抑制力和对运动的控制力丧失时,联合反应、共同运动表现出来。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是中枢性瘫痪的特征性表现之一。第30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牵张反射(stretchreflex):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收缩的反射牵张反射包括:(1)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快速叩击肌腱引起肌肉收缩。
(2)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重力牵拉引起肌肉抵抗性持续性收缩。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第31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牵张反射反射弧:
反射过程:肌肉被拉长→肌梭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沿Ⅰa、Ⅱ类传入纤维→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α传出纤维发放冲动→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第32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肌紧张是由于骨骼肌的重力作用,持续而缓慢地牵拉肌肉、刺激肌梭而发生的牵张反射,因此,它在抗重力肌比较明显,只要重力作用的牵引力量存在,反射性肌收缩将持续进行。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原因第33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五、痉挛模式与特定姿势脑血管意外典型偏瘫痉挛模式:上肢屈肌痉挛模式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第34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典型的痉挛模式部位表现模式头部旋转并向患侧屈曲面向健侧上肢上肢肩胛骨回缩,肩带下降,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后(可有旋前)腕关节屈曲并向尺侧偏斜手指屈曲内收躯干患侧骨盆旋后上提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足跖屈、内翻,足趾屈曲、内收第35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脑损伤痉挛特点:速度依赖体位改变、活动时引发和加重牵涉一组肌群而非单个肌群:伸肌或屈肌常伴随腱反射亢进、阵挛、病理反射阳性诱发因素:精神紧张、用力、便秘、排尿困难、疼痛、失眠、压疮、感染第36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肌痉挛对功能的不利影响:关节活动受限:肩半脱位、足下垂影响肌肉的主动收缩用力精细协调运动困难姿势异常平衡、控制障碍步态异常(偏瘫步态)ADL受限继发损伤:肌肉损伤、挛缩畸形、疼痛、骨折误用综合征(上肢挎篮,画圈步态)心理障碍第37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肌痉挛的好处:减轻肌萎缩有利于下肢承重防止下肢水肿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骨质疏松第38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运动功能障碍的本质中枢性瘫痪:(质变)运动模式异常(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姿势反射异常(紧张性颈反射、腰反射、迷路反射、典型痉挛模式)病理反射
周围性瘫痪:肌力减退(量变)第39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二节偏瘫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m评价法上田敏法Fugl-Meyer评价法Bobath评价法MAS其他第40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Brunnstrom偏瘫六阶段分级法
初期的“休克”状态;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在II级出现常持续存在而不完全消失,III级时完成,以后逐渐减弱;IV级时开始向部分关节的分离运动过渡;V级时基本完成各关节的分离运动;VI级则分离运动的协调性大致正常,速度也逐步正常化,大致恢复到或接近原来正常的水平。其总的变化趋势,抛物线的图形具代表性。第41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根据Brunnstrom对偏瘫的6级分期来分析其恢复过程中各方面异常的发生、变化情况,以第III级为“中期”。第42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Brunnstrom运动评价表第43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44页,共7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上田敏评定法上田敏以Brunnstrom评价法为基础设计了十二级评价法。BrunnstromⅠ、Ⅱ、Ⅲ、Ⅳ、Ⅴ、VI级分别相当于上田敏十二级评价法的0、(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