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疾病概述
02
影像学检查技术
03
典型影像表现
04
鉴别诊断要点
05
分级评估体系
06
临床决策支持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病理分类
01
定义
星形细胞瘤是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约占胶质瘤的65%。
02
病理分类
根据WHO分类,星形细胞瘤可分为Ⅰ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Ⅲ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Ⅳ级(胶质母细胞瘤)。
流行病学特征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人,高峰发病年龄在30-50岁之间。
年龄
男性稍多于女性。
性别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大脑半球,其次是丘脑和脑干。
部位
临床表现关联性
癫痫发作
部分星形细胞瘤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尤其是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03
根据肿瘤生长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定位症状,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02
神经功能定位症状
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等,这些症状通常由肿瘤占位和脑水肿引起。
01
02
影像学检查技术
CT与MRI基础扫描方案
星形细胞瘤在CT上多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伴有囊变、出血或钙化,通过CT扫描可以初步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CT扫描
MRI扫描
基础扫描方案的选择
MRI是诊断星形细胞瘤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T1WI多呈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可清晰显示病变的范围、边界和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CT和MRI基础扫描方案,如平扫、增强扫描和特殊序列扫描等。
通过检测大脑神经元活动引起的血氧水平变化,定位脑功能区,有助于术前评估手术风险,避免损伤重要功能区。
功能成像应用场景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利用磁共振现象检测大脑代谢物,可帮助鉴别肿瘤类型和分级,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磁共振波谱(MRS)
通过测量水分子在神经纤维中的弥散方向,评估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浸润范围和手术入路。
弥散张量成像(DTI)
对比剂使用规范
对比剂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过敏史、肾功能和病变性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对比剂,如钆贝酸胺等。
对比剂的使用剂量
对比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理
按照体重和病变部位计算对比剂的使用剂量,确保图像清晰度和诊断准确性。
在使用对比剂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等,并及时处理。
1
2
3
03
典型影像表现
低级别肿瘤特征
6px
6px
6px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影像上通常表现为边界相对清晰的病变。
边界清晰
增强扫描时,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通常呈现无或轻度强化表现。
无或轻度强化
在CT图像上,这些肿瘤往往呈低密度或等密度,与周围脑组织相比不太明显。
低密度或等密度
01
03
02
这些肿瘤很少出现囊变、坏死或出血等恶性征象。
无或微小囊变、坏死或出血
04
边界模糊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在影像上往往表现为边界模糊不清的病变。
混杂密度
在CT图像上,这些肿瘤可能呈现混杂密度,包括低密度、等密度和高密度区域。
明显强化
增强扫描时,高级别星形细胞瘤通常呈现明显强化,且强化程度不均匀。
囊变、坏死或出血
这些肿瘤常出现囊变、坏死或出血等恶性征象,且表现多样。
高级别肿瘤标志
肿瘤生长模式分析
浸润性生长
星形细胞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脑组织无明显分界,手术难以完全切除。
沿白质纤维束生长
这些肿瘤往往沿着白质纤维束生长,导致肿瘤形态不规则、呈手指状或树枝状。
跨叶生长
星形细胞瘤可跨越脑叶生长,侵犯多个脑叶,导致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
生长速度不一
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瘤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低级别肿瘤生长缓慢,而高级别肿瘤生长迅速。
04
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误诊疾病类型
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易被误诊为胶质瘤,因其影像学表现相似,但胶质瘤通常发病年龄较小,病程发展较快。
01
脑膜瘤
脑膜瘤与星形细胞瘤在影像学上有时难以区分,但脑膜瘤通常具有脑膜尾征,且强化程度更高。
02
淋巴瘤
淋巴瘤在影像学上可能与星形细胞瘤相似,但淋巴瘤通常无钙化,且强化程度较低。
03
影像特征比对方法
星形细胞瘤好发于脑实质内,形态不规则,常呈浸润性生长;而胶质瘤、脑膜瘤等病变部位和形态有所不同。
病灶部位与形态
密度与信号
强化方式
星形细胞瘤在CT上多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MRI上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而脑膜瘤在CT和MRI上均呈等密度或高密度/信号。
星形细胞瘤强化多不均匀,常呈斑片状或环状强化;而脑膜瘤则呈现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较高。
分子标记辅助判断
IDH1/2突变在星形细胞瘤中较为常见,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分子标记。通过检测IDH1/2突变状态,可辅助判断是否为星形细胞瘤。
IDH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