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七染菌的控制;
一、染菌及危害
二、染菌的原因
三、无菌状况的检测
四、染菌情况分析判断
五、染菌的防止
六、染噬菌体的防治
;;生物反应过程染菌的表现
种子培养异常主要表现;(一)染菌对发酵的影响;1、发酵染菌对不同品种的影响;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等虽不象青霉素发酵染菌那样一无所得,但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如杂菌大量消耗营养干扰生产菌的正常代谢;改变pH,降低产量。
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念菌素等抗生素抑制霉菌,对细菌几乎没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对疫苗生产危害很大。
;2、污染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微生物的影响;(2)污染其它杂菌
有些杂菌会使生产菌自溶产生大量泡沫,即使添加消泡剂也无法控制逃液,影响发酵过程的通气搅拌。
有的杂菌会使发酵液发臭、发酸,致使pH下降,使不耐酸的产品破坏。特别是染芽孢杆菌,由于芽孢耐热,不易杀死,往往一次染菌后会反复染菌。
;青霉素发酵:污染细短产气杆菌比粗大杆菌的危害大
链霉素发酵:污染细短杆菌、假单孢杆菌和产气杆菌比粗大杆菌的危害大
四环素发酵:污染双球菌、芽孢杆菌和夹膜杆菌的危害较大;3、不同时间染菌对发酵的影响;(1)种子培养期染菌;(2)发酵前期染菌;(3)发酵中期染菌;(4)发酵后期染菌;(二)发酵染菌对提炼和产品质量的影响;2、发酵染菌对提炼的影响;3.发酵染菌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1)染菌的发酵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其它杂质。对产品的纯度有较大影响。
2)一些染菌的发酵液经处理过滤后得到澄清的发酵液,放置后会出现混浊,影响产品的外观。;二、染菌的原因;(二)染菌原因
造成染菌的因素很多,但总结经验,对绝大部分罐批染菌的原因是比较清楚的,但在实际生产中发酵染菌率仍比较高,可以说产生这种现象大多数是由于工作中“明知故犯”“不负责任”和“侥幸心理”所造成的。
例如,灭菌的蒸汽压不足不能灭菌;设备有渗漏不能进罐等等都是众所周知的,但因为有侥幸心理还是照样灭菌,进罐,结果以污染杂菌而告终。
如下收集到的国内外几家抗生素工厂发酵染菌原因:;1、国外一抗生素发酵??菌原因的分析
;2、国内一制药厂发酵染菌原因的分析;3.如:某厂染菌原因分析
项目百分率%
种子带菌14.15
盘管穿孔14.20
阀门渗漏23.30
空气系统有菌10.0
管理不善25.80
其它7.49
原因不明5.78
;管理不善而染菌的有31个罐批,占25.08%经分析有下表所列原因:
项目百分率%
进罐前未做设备严密度检查25.8
接种违反操作规程25.8
检修质量缺乏验收制度19.35
操作不熟练19.35
配料违反工艺规程6.45
调度不当3.25;造成染菌的主要原因总结;2、空气带菌;4、灭菌不彻底;原材料储存和保管,如液胨、玉米浆、母液糖等有机原料——杂菌的数量
发酵罐、培养基配制罐等设备的清洗质量——有无灭菌的死角
对减少或避免染菌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三、无菌状况的检测;2、种子及发酵液无菌状况检测;如:谷氨酸正常发酵与异常发酵溶解氧变化;判断发酵是否染菌应以无菌试验结果为根据
无菌试验的目的:
1、监测培养基、发酵罐及附属设备灭菌是否彻底
2、监测发酵过程中是否有杂菌从外界侵入
3、了解整个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染菌的隐患和死角;发酵过程的杂菌检查;;四、染菌情况分析判断;3、前期染菌
种子带菌、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4、中后期染菌
补料的料液灭菌不彻底或补料管道、阀门渗漏,一般不会是种子问题。;有时发酵罐偶而染菌,原因一时又找不出,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连续灭菌系统前的料液贮罐在每年4一10月份(杂菌较旺盛生长的时间)加入0.2%甲醛,加热至80°C,存放处理4小时,以减少带入培养液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