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NUMPAGES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课程代码:3210324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56学时(理论:40实践:16)
学分:3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旨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高技能人才,涵盖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岗位所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人类行为、社会环境的基础理论,以及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分析评估服务对象的能力。课程设计围绕理解并接纳自己、评估服务对象、学会理解、接纳服务对象等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共包括十三章内容,涵盖人类行为多维理论、社会环境分析、各成长阶段等。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掌握服务行为的分析和评估方法,培养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未来成为职业社工提供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的开课时间是大二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心理学基础》、《社会工作成长教育1》先导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此门课程,为后续《社会工作需求评估》、《个案工作》、《社会工作实务》、《小组工作》等核心课程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依据《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涵盖行业规范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考虑到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服务对象特点,课程内容应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基于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人类行为分析、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内容应融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注重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的排序应考虑到学科知识和社会工作实践的结合,使之符合逻辑关系和实际工作流程。通过与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开发课程,以真实工作案例和流程为依据,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总体而言,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设计要注重职业特点和实践需求,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与实际社会工作场景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工作行业的深入理解和实用技能。
二、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在专业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人一生发展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知识;
在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分析评估服务对象的行为。从而典型本专业学习者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与要求
1.知识目标
学生需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础知识,包括人作为系统存在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理论。他们需要熟悉人的八个成长阶段,如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等,了解每个阶段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同时,要比较、分析、阐述各阶段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跟踪前沿理念、理论、知识、标准等,不断更新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或任务,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他们应具备分析评估服务对象行为的能力,理解并接纳服务对象,为不同生命阶段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学生需具备小组工作、个案处理、社区工作等专业核心技能,同时要跟踪最新技术和工艺,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
3.素质目标
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中,培养学生具备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规范是重要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公平公正、社会服务、尊重接纳、助人自助等专业价值观,以及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恪守职业规范,确保在实践中能够维护专业精神和行为规范。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结构与进程安排
课程结构与进程安排见下表:
表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结构
序号
学习任务(项目)
子任务(项目)
1
理论基础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
探讨人类行为的意义与重要性相关生物学的理论
相关心理学的理论
相关社会学的理论
2
人类不同生命阶段的行为与社会环境:早期生命阶段探索
胎儿期行为与环境
婴儿期行为与环境
幼儿期行为与环境
3
人类不同生命阶段的行为与社会环境:儿童青少年生长发展和人际关系
儿童期行为与环境
青少年期行为与环境
4
人类不同生命阶段的行为与社会环境:成人各个阶段发展
特点及社会互动
成年期行为与环境
中年期行为与环境
老年期行为与环境
5
实践探索与综合运用
综合应用考试
(二)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安排
学习任务(项目)描述、内容排序、要求及学时分配见下表:
表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教学内容表
序号
学习任务
子任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目标与要求
教学方式
教学场地
1.
项目一:理论基础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
导论
课程导入
2
人类行为的意义与重要性
讲授+案例+课程思政
教室
1.
理论基础
基础理论(1)
2
人类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程导论+绪论(人作为一个系统\原则)
讲授+案例+课程思政
教室
2.
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