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17课件.pptx
文件大小:14.99 MB
总页数:3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1.32千字
文档摘要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1、定义:利用有机溶剂能降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而使之沉淀析出的方法。

常用于蛋白质、酶、核酸、多糖等生物物质的纯化。

也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2、特点:;;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原理;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原理;1、介电常数,溶质之间的静电引力增加。;;2、常用有机溶剂;常用的有机溶剂;乙醇——最常用;;(1)温度——低温防变性;(3)样品浓度

大,易共沉,分辨率低;

小,效率低。

一般常将蛋白质初浓度控制在0.5~2%为宜。粘多糖则以1~2%较合。;有机溶剂沉淀法的特点;1、有机溶剂冷却至-20—-10℃;整个系统冷却

2、不断搅拌,少量多次加入;

3、低温短时间处理后立即抽滤或离心,沉淀溶于缓冲溶液。

4、有机溶剂加入量往往用原溶液体积的倍数来计量。;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工艺流程;1、概念:

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溶解性最低的特性,向含有目的药物成分的混合液中加入酸或碱,调整其pH值,使蛋白质沉淀析出的方法。

只适用于水化程度不大、在等电点时溶解度很低的两性生化物质,如酪蛋白。

;2、蛋白质等电点沉淀法的影响因素

a.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

大多蛋白质的等电点都在酸性范围内。

b.同一种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等电点不同。

c.目的药物成分对Ph值的要求。

避免加入强酸强碱,容易引起目的药物有效蛋白的变性;避免引入新的离子,酸碱应于原盐溶液中的离子相同。;概念:蛋白质从有规则的排列变成不规则的结构,并失去原有的生理活性,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变性蛋白质在水中溶解度变小并从溶液中析出的方法称为变性沉淀法。

原理:破坏杂质,保存目的物。利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对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敏感性不同,而有选择地使之变性沉淀,以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最常用的方法:

1、加热法:如柠檬酸发酵液,加热至80℃,杂蛋白会变性凝固而除去。

注意:热处理的方法只适合于对热较稳定的目的药物成分。比如说对热敏感的药物青霉素等就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处理。要严格控制加热的温度和时间。

;2、加入化学试剂法:常用的加盐、??有机酸、加酚等。如核酸抽提的过程中我们所用的除去蛋白的方法就是加入有机溶剂氯仿,蛋白质就会成为絮状沉淀除去。

3、调pH值法: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而沉淀。如用2.5%的三氯乙酸处理胰蛋白酶、抑肽酶等,均可除去大量杂蛋白,而对所提取的酶活性没有影响。

;定义:在有机聚合物的作用下,蛋白质沉淀的现象称为有机聚合物沉淀法。

常用的有机多聚物: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葡聚糖等,应用较多的是相对分子质量6000~20000的PEG。

聚乙二醇的亲水性强,溶于许多水和许多有机溶剂,对热稳定,有较广范围的分子量。

;子任务4:有机聚合物沉淀法;操作方法:

1、两种聚合物形成液-液两相,蛋白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例不同;

2、有机聚合物与无机盐形成两相,蛋白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例不同;

;;几种主要沉淀方法比较;1、常用的沉淀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原理;演示完毕,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