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疾病查房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疾病概述
02
临床表现
03
诊断方法
04
治疗方案
05
护理要点
06
病例分析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定义
尿路结石是指在尿路中形成的固体物质,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
02
分类
根据结石成分可分为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等;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
流行病学特征
尿路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且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青壮年,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
年龄分布
尿路结石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可能与饮食习惯、气候等因素有关。
地区差异
病理生理机制
尿液中某些物质浓度过高,超过其溶解度,形成结晶,逐渐聚集形成结石。
结石形成机制
结石对尿路的影响
与恶性胸腹水的关联
结石可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结石还可刺激尿路黏膜,引起炎症、疼痛和血尿。
尿路结石导致的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和尿路梗阻,可能增加恶性胸腹水的发生风险,尤其在晚期肺癌患者中更为常见。
02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识别
疼痛
尿路结石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部或腹部阵发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重,疼痛可向会阴部或膀胱区域放射。
血尿
排尿异常
尿路结石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尿液中出现红细胞,通常为镜下血尿,少数患者可见肉眼血尿。
结石引起尿路梗阻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滴沥、尿中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尿潴留。
1
2
3
结石梗阻导致肾积水时,可在腹部触及包块。
体征与伴随症状
腹部包块
尿道结石患者,在排尿时或排尿后可出现尿道压痛。
尿道压痛
尿路结石并发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感染症状
并发症预警信号
肾绞痛
肾功能不全
尿闭
结石梗阻导致肾盂内压力升高时,可出现肾绞痛,表现为腰部或腹部剧烈疼痛,可沿输尿管行径放射至同侧腹股沟、会阴部等,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等症状。
尿路结石完全梗阻时,可出现尿闭,即无尿液排出,此时需立即处理,以免导致肾功能损害。
尿路结石长期不处理,可导致肾积水、肾实质萎缩等,最终引起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
03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选择
B超
经济、方便,作为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以确定结石的存在、部位、大小和形状。
X线平片
简单易行,能发现90%以上的X线阳性结石,但难以发现阴性结石。
静脉肾盂造影(IVP)
可了解肾功能、结石对尿路的影响及尿路是否存在梗阻等情况。
CT检查
对尿路结石的诊断准确性高,特别是阴性结石,但价格昂贵,一般不作为首选。
实验室检测指标
尿常规
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等成分,有助于初步判断结石的成分。
02
04
03
01
结石分析
对结石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
了解患者的肾功能及电解质平衡状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及感染的细菌种类,为治疗提供依据。
鉴别诊断流程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结石的性质。
临床表现
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及放射范围,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如血尿、恶心、呕吐等,进行初步诊断。
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
根据初步诊断,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进一步明确诊断。
综合考虑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04
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策略
观察等待
饮食调节
药物治疗
适用于无症状或轻微症状患者,以及结石小于0.6厘米、表面光滑、无尿路梗阻等情况。
使用排石药物、溶石药物等,如枸橼酸氢钾钠、碳酸氢钠等,促进结石排出。
根据患者结石成分调整饮食,如减少草酸、钙、嘌呤等物质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纤维素等的摄入。
外科干预指征
结石较大
尿路梗阻
疼痛剧烈
保守治疗无效
结石大于2厘米,或表面粗糙、形状不规则,难以自行排出。
结石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积水、肾功能不全等情况。
结石导致患者疼痛剧烈,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经过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结石仍未排出或症状未缓解。
术后管理规范
疼痛管理
术后给予患者充分镇痛,减轻患者疼痛。
01
尿液管理
保持导尿管通畅,记录尿量及性质,预防尿路感染。
02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和结石成分,制定术后饮食计划,避免结石再次形成。
03
定期复查
术后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尿路造影等检查,了解结石排出情况及尿路恢复情况。
04
05
护理要点
疼痛评估
采用疼痛评分量表,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部位,记录疼痛日记。
药物镇痛
根据疼痛程度,按阶梯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