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肩周炎中医护理.pptx
文件大小:3.3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2.62千字
文档摘要

肩周炎中医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疾病概述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常用中医护理方法

特色护理技术

护理注意事项

案例分析与效果评估

01

疾病概述

PART

定义与病理特征

01

定义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02

病理特征

肩关节周围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伴有局部组织粘连、挛缩和关节僵硬。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肩部,导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

风寒湿邪侵袭

年老体弱、气血虚弱,肩部肌肉失养,功能下降,易受风寒湿邪侵袭而发病。

气血虚弱

肝肾亏损,筋骨失养,肩部筋肉萎缩,关节僵硬,导致肩周炎的发生。

肝肾亏损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肩部疼痛,夜间加重,活动受限,肩部肌肉萎缩,肩关节僵硬等。

临床表现

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局部压痛,肌肉紧张或萎缩,X线检查可见肩部骨质疏松或关节周围钙化。

诊断要点

01

02

02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PART

肩周炎中医护理时,需将患者的局部症状与整体状况综合考虑,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目的。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

根据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调整护理方法,如南方湿热,需注重祛湿;北方干燥,需注重润燥。

根据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等因素,调整护理策略,如冬季宜保暖,夏季宜清热。

整体观念与三因制宜

整体观念

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辨证施护核心思路

辨证分型

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将肩周炎分为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等,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

01

施护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肩周炎,采用相应的中医护理技术,如拔罐、刮痧、艾灸等,以缓解患者症状。

02

随证加减

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中医护理方案,确保施护效果。

03

情志调适重要性

情志因素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是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原因,肩周炎患者常因疼痛、活动受限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情志调护

情志与气血

在中医护理中,需关注患者的情志变化,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情志舒畅有助于气血流通,促进肩周炎的康复;反之,情志抑郁则可能导致气血瘀滞,加重病情。

1

2

3

03

常用中医护理方法

PART

中药外敷与热熨疗法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细末,调制成糊状或膏状,敷于肩关节周围,用绷带或纱布固定,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01

热熨疗法

将中药加热后,用布袋或毛巾包裹,敷于肩关节周围,通过热力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02

推拿手法操作规范

用指、掌、肘等部位着力于肩关节周围,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以达到舒筋活络、活血止痛的目的。

推法

用拇指和食、中指指尖相对,提起肩关节周围的肌肉或筋膜,进行有节奏的捏拿,可缓解肌肉痉挛和粘连。

拿法

用指腹、手掌或鱼际等部位着力于肩关节周围,进行轻柔的揉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舒筋活血。

揉法

艾灸穴位选择策略

肩髃穴

位于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凹陷中,艾灸此穴可疏经通络、活血止痛,常用于治疗肩周炎。

01

肩贞穴

位于腋后皱襞上1寸处,艾灸此穴可舒筋利节、通络止痛,常用于治疗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02

肩井穴

位于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艾灸此穴可祛风清热、活络止痛,常用于治疗肩背疼痛、上肢麻木。

03

04

特色护理技术

PART

拔罐可舒筋活血,有效缓解肩周疼痛。

拔罐疗法应用场景

肩周炎早期疼痛

拔罐可缓解肌肉紧张,消除痉挛,促进肌肉恢复。

肌肉紧张痉挛

拔罐可散寒祛湿,舒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寒湿痹阻型肩周炎

针灸治疗配合方案

穴位注射

将中药注射液或西药注射液注入特定穴位,发挥药物与针灸的双重作用,提高疗效。

03

在毫针基础上,针柄加热,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目的。

02

温针灸

毫针疗法

选取肩髃、肩贞、肩前等穴位,进行毫针刺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01

中药熏蒸操作流程

将中药放入熏蒸器内,加入适量的水,加热至沸腾,产生蒸汽。

准备工作

患者暴露患肩,将蒸汽对准患肩进行熏蒸,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

熏蒸过程

熏蒸完毕后,及时擦干患肩,避免受凉,同时可配合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以提高疗效。

熏蒸后处理

05

护理注意事项

PART

局部保暖与姿势管理

01

局部保暖

保持肩部温暖,避免受风寒侵袭,可用热敷或理疗仪进行局部加热。

02

姿势管理

避免长时间低头、耸肩、含胸等不良姿势,以免加重肩颈部负担。

循序渐进

重点锻炼患侧肩部的肌肉和关节,如爬墙、旋转等动作。

针对性锻炼

全身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全身运动,如太极、瑜伽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

功能锻炼指导原则

常见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