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假肢与矫形器师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临床评估方法
01
基础理论体系
03
产品制作技术
04
患者适配流程
05
技术发展前沿
06
职业发展路径
基础理论体系
01
假肢与矫形器定义分类
假肢定义
假肢分类
矫形器定义
矫形器分类
假肢是指用于替代人体缺失部分的肢体或手足的装置,以及为实现其功能所附加的辅助设备。
矫形器是指用于矫正或支撑人体四肢或躯干的装置,以及为实现其功能所附加的辅助材料。
按照假肢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分为机械假肢、电子假肢、装饰假肢等。
按照矫形器的功能和用途,可以分为固定矫形器、活动矫形器、矫形鞋垫等。
静力学原理
动力学原理
研究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假肢和矫形器需要保证在静止状态下对人体的支撑和稳定。
研究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规律,假肢和矫形器需要保证在人体运动时的跟随性和协调性。
人体生物力学原理
生理学原理
研究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等结构的生理特征和功能,假肢和矫形器需要保证对人体结构的适配性和舒适性。
生物力学原理应用
根据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设计假肢和矫形器的结构、材料、工艺等,使其更好地适应人体运动和姿态。
康复医学适配机制
适配原则
假肢和矫形器需要与患者的身体状况、功能需求、生活环境等相匹配,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01
适配流程
包括评估、设计、制造、适配、调整等多个环节,确保假肢和矫形器的适配性和舒适性。
02
适配评估
通过临床评估、生物力学评估、功能评估等手段,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需求,为假肢和矫形器的设计和适配提供依据。
03
适配调整
假肢和矫形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调整和维护,以适应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变化。
04
临床评估方法
02
残肢功能评估流程
肢体残缺程度评估
评估患者的残肢状况,包括截肢部位、残肢长度、肌肉状况等。
关节活动范围评估
测量关节活动范围,确定残肢关节的灵活性和僵硬程度。
肌力评估
测量残肢肌肉的力量,判断肌肉的功能状况。
平衡功能评估
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确定是否需要使用假肢进行平衡辅助。
步态分析检测工具
足底压力分布测量
步态轨迹分析
关节角度测量
肌肉电活动测量
测量行走时足底各部位的受力情况,评估步态的稳定性。
测量步态中关节的角度变化,评估步态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通过步态轨迹分析,评估步态的对称性、步长和步速等参数。
测量步态中肌肉的电活动,评估肌肉的功能和协调性。
个性化方案设计原则
功能性原则
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和功能状况,制定符合其需求的假肢或矫形器方案。
02
04
03
01
稳定性原则
假肢或矫形器需要提供良好的稳定性,确保患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舒适性原则
假肢或矫形器需要与患者残肢紧密贴合,确保佩戴舒适,避免磨损和疼痛。
美观性原则
在满足功能性、舒适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假肢或矫形器的外观,使其与患者的身体协调。
产品制作技术
03
材料选择标准
轻便高强度材料
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具备高强度、轻质的特性,适用于制作假肢和矫形器。
生物相容性材料
如硅胶、医用级塑料,能够减少过敏反应和皮肤刺激。
可调节材料
如可调节硬度的塑料和金属合金,便于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适配和调整。
耐用性材料
如抗磨损、耐腐蚀的金属和塑料,确保假肢和矫形器长期使用。
能够精确获取患者身体数据,为制作假肢和矫形器提供准确的模型。
利用3D扫描数据创建精确的三维模型,进行虚拟适配和优化设计。
能够根据3D模型快速打印出假肢和矫形器的原型,便于适配和调整。
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提高制作精度和效率。
3D扫描与制造技术
3D扫描技术
3D建模技术
3D打印技术
CAD/CAM技术
动态适配调整策略
静态适配
个性化适配
动态适配
长期适配
根据患者的姿势和静态负载,对假肢和矫形器进行初步适配。
在患者行走或进行其他活动时,根据动态负载和关节活动情况,进行实时适配和调整。
根据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和舒适度,对假肢和矫形器进行精细化调整,确保最佳适配效果。
随着患者身体的变化和适应,对假肢和矫形器进行长期的适配和调整,确保其长期效果。
患者适配流程
04
精准测量技术规范
肢体长度测量
使用专业测量工具,如假肢测量尺、矫形器测量仪等,准确测量患者肢体的长度、周长、直径等数据。
关节角度测量
姿势评估
使用关节角度计等工具,测量患者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角度,以确定假肢或矫形器的设计角度。
观察患者的站立、行走、坐下等姿势,评估患者肢体肌肉张力和关节活动情况,为假肢或矫形器的设计提供依据。
1
2
3
通过试穿,调整假肢或矫形器的尺寸、形状和关节角度等,确保其与患者的肢体和姿势高度适配。
试穿调试质量控制
适配度调整
询问患者试穿后的舒适度,检查假肢或矫形器是否有压痛、摩擦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