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
日期:
针灸治疗肩痛临床应用规范
CATALOGUE
目录
01
疾病与疗法概述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03
常用穴位系统
04
标准化操作流程
05
疗效评估体系
06
现代医学结合
01
疾病与疗法概述
软组织损伤
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的拉伤、扭伤或炎症等。
01
退行性关节病
如肩周炎、肩袖损伤等,由于关节退行性改变导致疼痛。
02
神经源性疼痛
如颈椎病、神经根压迫等引起的肩痛。
03
内脏疾病反射
如心脏病、胆囊炎等内脏疾病引起的肩痛。
04
肩痛病因分类
针灸作用机理
疏通经络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肩痛的目的。
01
活血化瘀
针灸能够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和损伤修复。
02
舒筋活络
针灸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筋膜和韧带的松弛,改善关节活动度。
03
镇痛作用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产生镇痛作用,减轻肩痛症状。
04
发展历史溯源
针灸治疗肩痛的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就有相关记载。
古代文献记载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治疗肩痛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其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现代研究发展
针灸已成为治疗肩痛的常用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医院、诊所和社区等医疗机构。
临床应用情况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表现为肩痛、僵硬、活动受限,尤其在夜间或活动后加重。
肩周炎
肩峰下滑囊受到压迫或刺激引起的炎症和疼痛。
肩峰下滑囊炎
01
02
03
04
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等损伤引起的疼痛。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肩关节处的炎症和疼痛。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适用病症范围
肿瘤
肩部或周围组织的肿瘤,如骨肉瘤、软骨肉瘤等。
01
感染
肩部或周围组织的感染,如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
02
结核
肩部或周围组织的结核病灶。
03
神经卡压
如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等受压引起的肩部疼痛。
04
绝对禁忌情形
相对禁忌判断
孕妇
出血倾向
神经精神疾病
极度虚弱
孕妇在怀孕期间,肩痛的治疗需谨慎,需避免一些可能引起流产或早产的穴位。
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应避免穴位刺激导致出血。
如癫痫、精神分裂症等,需避免穴位刺激引起的神经兴奋或抑制。
患者极度虚弱时,需谨慎选择穴位和刺激方法,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03
常用穴位系统
肩髃穴定位
在肩峰外侧端,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凹陷中,当三角肌上部中央。
肩髃穴定位
正坐,举臂抬肩,用力握拳,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取穴。
肩髃穴取法
疏经通络,散风止痛,舒筋活络,调理气血。
肩髃穴功效
肩髎穴配伍
肩髎穴配伍
肩髎穴常与天宗、肩井、肩贞等穴位配伍使用,共奏通经活络、行气活血之功。
01
肩髎穴配伍功效
用于治疗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疾病。
02
肩髎穴配伍操作
肩髎穴配伍其他穴位时,可采用针刺、艾灸、拔罐等多种治疗方法。
03
天宗穴取法
天宗穴功效
舒筋活络,行气止痛,通经活络,调理气血。
03
正坐或俯卧,手臂自然下垂,用力按压肩胛骨下方,有明显酸痛感处即为天宗穴。
02
天宗穴取法
天宗穴定位
在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中点。
01
04
标准化操作流程
消毒准备规范
针灸前需对施针部位及周边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需覆盖穴位及周围皮肤。
消毒范围
消毒剂选择
消毒方法
选用75%医用乙醇等高效消毒剂,确保消毒效果。
采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蘸取消毒剂,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擦拭消毒。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和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避免刺伤重要器官和神经。
进针角度
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穴位特点,掌握适宜的进针深度,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进针深度
进针时要稳、准、快,避免患者疼痛和肌肉紧张。
进针技巧
进针角度深度
留针时间控制
01
留针时间
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掌握适宜的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02
留针期间注意事项
留针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针。同时,要避免患者过度活动或移动体位,以免影响疗效。
05
疗效评估体系
VAS评分应用
VAS评分意义
可量化疼痛程度,便于评估针灸治疗效果。
03
让患者在一条10厘米的直线上标记自己的疼痛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
02
VAS评分方法
VAS评分定义
VAS评分即视觉模拟评分,是一种主观评估疼痛程度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01
ROM改善标准
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在活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弧度。
ROM定义
ROM评估方法
ROM改善标准
通过测量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范围,评估关节功能状态。
针灸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应有所增加,且功能应有所改善。
复发预防措施
针灸治疗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受凉。
针灸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同时应配合适当的锻炼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