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痹症针灸治疗.pptx
文件大小:8.6 M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3.45千字
文档摘要

痹症针灸治疗

演讲人:XXX

日期:

1

2

3

针灸治疗原理

诊断要点

痹症概述

目录

4

5

6

注意事项

治疗方案设计

常用穴位选择

目录

01

痹症概述

痹症定义与病理特征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出现肌肉、关节和筋骨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痹症定义

痹症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是痹症发生的重要外因,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痹症病程缠绵,反复发作,难以痊愈。

病理特征

01

0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痹症的发生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以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邪善行而数变,易袭人体上部;寒邪凝滞而收引,易伤阳气;湿邪重浊而粘滞,易阻遏气机;热邪燔灼而耗伤津液,易致筋脉失养。

病因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外邪侵袭,正气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从而出现肌肉、关节和筋骨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症状。同时,痹症的发生还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病机

常见分类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痹症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多种类型。行痹以风邪为主,疼痛游走不定;痛痹以寒邪为主,疼痛剧烈而固定;着痹以湿邪为主,麻木重着;热痹以热邪为主,关节红肿热痛。

常见分类与临床表现

01

临床表现

痹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疼痛可呈游走性、持续性或阵发性,可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而加重。麻木可伴有感觉减退或消失,重着感可使关节活动不灵活。屈伸不利是指关节在活动时受到限制,不能自如地伸展和弯曲。此外,痹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肿胀、变形、肌肉萎缩等症状。

02

02

诊断要点

望诊

闻诊

观察患者整体神色形态,注意肌肉是否枯萎、皮肤是否光泽以及舌苔和舌质的变化,以此来判断痹症的寒热虚实。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嗅气味,判断痹症的类型和病位,如声音低微可能是虚证,而气味腥臭则可能是湿热痹。

四诊合参辨证方法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以及诱发和缓解因素,以便为辨证提供依据。

切诊

主要是切脉和按诊,通过脉象和腹部按诊等信息,推断痹症的病因、病位和性质。

寒湿/湿热痹鉴别要点

关节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痛处不移,舌苔白腻,脉象弦紧。

寒湿痹

关节红肿热痛,遇热加重,得凉则减,痛处游走不定,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湿热痹

01

02

经络阻滞体征判断

疼痛

麻木

肿胀

僵硬

经络阻滞时,疼痛常沿经络循行路线放射或传导,且疼痛部位固定不移。

经络阻滞严重时,可能出现麻木不仁的感觉,甚至失去痛觉和触觉。

经络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可能出现肿胀,甚至影响关节活动。

经络阻滞还可能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尤其在早晨起床时更为明显。

03

针灸治疗原理

疏通经络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盛衰,使气血达到平衡,从而缓解疼痛。针灸能够增加气血的生成和循环,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调和气血

神经调节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使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针灸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使神经的传导更加畅通。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气血畅通,达到止痛的目的。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针灸可以刺激经络,使气血运行更加通畅。

通络止痛作用机制

补虚泻实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时,对于身体虚弱的患者,采用补虚的方法进行治疗。针灸能够调节脏腑的功能,使脏腑的气血得到补充,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虚则补之

针灸治疗时,对于身体实症的患者,采用泻实的方法进行治疗。针灸能够疏通气血,使身体的邪气得到排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实则泻之

针灸治疗时,既要补虚,也要泻实,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针灸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虚实兼治

局部与远端配穴逻辑

局部取穴

局部与远端结合

远端取穴

针灸治疗时,可以在病变部位直接取穴,使针灸直接作用于病灶,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疼痛、麻木等局部症状。

针灸治疗时,也可以在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上取穴,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治疗的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脏腑疾病、全身性疾病等。

针灸治疗时,还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同时采用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病症,需要全面调理。

04

常用穴位选择

主经取穴(如足太阳经)

01

足太阳膀胱经

该经脉主一身之表,外邪易侵,通过针灸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痹症的目的。主要穴位包括睛明、肺俞、心俞、肝俞等。

02

足少阳胆经

胆主疏泄,与痹症相关,针灸此经可疏调气机,通络止痛。主要穴位包括风池、肩井、环跳等。

阿是穴应用规范

阿是穴无固定位置,多出现在病变部位或脏腑经络气血聚集之处,以压痛点或敏感点为标志。

阿是穴的定位

在阿是穴处进行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