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核酸的正义与负义在病毒学中常把mRNA的碱基序列作为标准,凡是与此相同的称为“正股(义)核酸”;与此互补的称为“负股(义)核酸”。核酸的结构核酸的一级结构-----四种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方式,数量和排列顺序彼此相连形成的多核苷酸链。核酸的二级结构-----螺旋状结构。核酸的三级结构----麻花状的构型。另外G+C%含量对某种特定病毒来说是一定的,因此现在分子生物诊断技术中采用了G+Cmol%来鉴定病毒。2.病毒核酸的功能遗传信息载体致病作用V感染性核酸:是从V粒子中提取的裸露的核酸,带有V增殖过程中必要的遗传信息。它进入C后就能形成新的V,这种核酸称为感染性核酸。提取只限于一些小型和较小型V,主要是单链核酸病毒和病毒粒子内不含转录酶的病毒,例如:微RNAV,细小V,披膜V,和乳多空V。披膜V是能够提取感染性核酸的唯一的带囊膜RNAV。大、中型病毒不太成功的原因可能是核酸分子长,提取过程易断而破损、失效的缘故。V及V感染性核酸的功能?(二)V的蛋白质及其功能病毒的蛋白质根据是否存在于病毒颗粒中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指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或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复制过程中的一些酶。结构蛋白:系指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等。1.Vpro的结构:一级结构是由氨基酸序列组成的多肽链;二级结构是多肽的螺旋型;三级结构是多肽链的折叠形式;四级结构是蛋白质形态单位的空间排列形式。了解Vpro的结构及其功能对了解V的变异有重要意义。V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改变是V变异的物质基础,V基因的改变通过基因表达的产物——pro反映出来,例如:流感V抗原变异时,血凝素的一般结构有较大差别,即使在抗原漂移时,也可以观察到血凝素的一级结构有差别。2.Vpro种类:⑴壳体蛋白:功能:①构成病毒的壳体,保护病毒的核酸。②无包膜病毒的壳体蛋白参与病毒的吸附、进入,决定病毒的宿主嗜性,同时还是病毒的表面抗原。。⑵包膜蛋白:构成病毒包膜结构的病毒蛋白质,包括包膜糖蛋白和基质蛋白两类。功能:①是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它们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启动病毒感染发生,有些还介导病毒的进入。②还可能具有凝集脊椎动物红血球细胞、细胞融合以及酶等活性。③基质蛋白构成膜脂双层与核衣壳之间的亚膜结构,具有支撑包维持病毒。⑶构成毒粒酶的蛋白质:毒粒酶根据功能大致分为两类:T4噬菌体的溶菌酶参与病毒进入、释放等过程;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参与病毒的大分子合成2.病毒蛋白质的功能主要功能是:(1)对V核酸形成保护的外壳,使之不被核酸酶等外界因子所破坏。(2)与V粒子的吸附,侵入和感染有关。(3)Vpro抗原性(4)Vpro的毒性作用(5)病毒的酶:溶菌酶、反转录酶、RNA聚合酶、蛋白质激酶(三)病毒的脂质含脂质V有三种特征:(1)病毒颗粒的结构上,内部有核蛋白的核心,外部则有包膜。包膜有脂质,pro及糖类组成;(2)新增殖V在宿主C膜等部位成熟,然后以芽生方式释放;(3)大多数含脂质的V对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溶脂酶敏感。(四)病毒的碳水化合物(五)其它组成:如丁二胺、亚精胺、精胺等有机阳离子大都结合于病毒核酸,对核酸的构型有一定影响。Lipidenvelope
第四节病毒的分类与命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axonmyofViruses,ICTV)是国际公认的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权威机构。一、病毒分类概述1950年以前的分类50至70年代的病毒分类八次报告二、病毒分类原则核酸形态结构脂溶剂敏感性免疫学培养理化因子敏感性流行病学分类系统:目、科(亚科)、属和种分类阶元构成。科和属是病毒分类系统的最主要单位。第7次分类报告在部分科基础上建立了3个目,其中1个尾病毒目(Caudovirales)涉及噬菌体,2个涉及动物病毒,分别是单负股病毒目和套式病毒目。三、病毒命名法规
(一)一般规则种病毒种的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属病毒属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种组成。其属名的词尾为“-virus”,但在设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