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培训课件.pptx
文件大小:6.5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5.43千字
文档摘要

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培训课件

汇报人:

2025-06-01

目录

CATALOGUE

超声引导技术概述

术前准备与评估

血管定位与成像技术

穿刺技术方法

操作难点与注意事项

术后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01

超声引导技术概述

PART

实时成像原理

多普勒功能辅助

便携性与普适性

无辐射安全性

动态可视化优势

超声引导的原理与优势

超声引导技术利用高频声波在组织中的反射和散射特性生成实时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神经及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为穿刺提供精准定位。

与传统盲穿相比,超声引导可动态观察穿刺针路径及目标血管的形态变化,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如血肿、神经损伤)。

超声设备不产生电离辐射,可重复使用且无累积伤害风险,特别适合需多次穿刺的慢性肾病患者或儿童患者。

彩色多普勒模式可直观显示血流方向和速度,帮助鉴别动脉与静脉,避免误穿动脉或血栓形成的血管段。

现代便携式超声设备可在床旁、手术室或透析室灵活使用,适用于急诊、ICU等多种临床场景。

绝对禁忌症

特殊人群

并发症评估

操作前评估

绝对适应症

禁忌症

01

相对适应症

血管评估

05

相对禁忌症

02

儿童患者

03

急性并发症

04

绝对适应症包括:成熟内瘘穿刺困难、血管走行异常、肥胖患者体表标志不清等情况。

相对适应症包括:新建内瘘首次穿刺、内瘘狭窄或血栓形成后评估等情形。

通过超声测量血管直径、深度及血流参数,确定最佳穿刺点。

需排除钙化斑块、血栓等影响穿刺安全性的因素。

绝对禁忌症包括:穿刺部位感染、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内瘘完全闭塞等情况。

相对禁忌症包括:局部皮肤破损、轻度凝血异常、内瘘发育不良等情形。

需评估风险收益比后谨慎操作。

包括血肿形成、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需立即处理的情况。

慢性并发症

包括假性动脉瘤形成、内膜增生等需长期随访的问题。

儿童患者需采用专用高频探头,注意镇静配合及血管保护。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需重点关注血管弹性及穿刺后压迫止血问题。

适应症与禁忌症

设备与探头选择

推荐使用7-15MHz线阵探头,提供高分辨率浅表成像,适合深度<4cm的桡动脉、头静脉等外周血管穿刺。

高频线阵探头

凸阵探头适配

穿刺架选配

深度与增益调节

耦合剂选择

设备消毒规范

对于肥胖患者或深部血管(如股静脉),需换用3-5MHz凸阵探头以增强穿透力,同时保持足够视野宽度。

无菌穿刺架可固定穿刺针路径,尤其适合新手操作,但需注意其可能限制针尖调整灵活性的缺点。

操作前需根据患者体型调整成像深度(通常2-4cm)及时间增益补偿(TGC),确保血管壁与周围组织对比清晰。

使用无菌超声耦合剂避免感染风险,对于碘过敏患者可选用水性无菌凝胶替代。

探头接触完整皮肤时使用消毒湿巾清洁,接触破损皮肤或黏膜需加套无菌保护套,遵循院感防控标准。

02

术前准备与评估

PART

通过高频超声检查目标血管的直径、深度、血流速度及血管壁弹性,确保血管条件符合穿刺要求,避免选择狭窄或钙化严重的血管段。

血管超声评估

根据超声图像标记最佳穿刺点及进针角度,避开血管分叉、瓣膜及神经密集区域,降低穿刺并发症发生率。

术前需评估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穿刺后出血风险。

01

03

02

患者评估与血管条件检查

指导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如手臂外展平放),避免因肌肉紧张导致血管受压变形,影响穿刺准确性。

询问患者是否有血管手术史、血栓形成史或过敏史,针对性调整穿刺方案及术中监测策略。

04

05

患者体位调整

凝血功能筛查

既往病史采集

血管通路规划

01

02

04

03

05

06

洗手

戴帽

铺巾

操作者需规范穿戴无菌手术衣、口罩及手套,助手准备消毒物品。

采样

记录

改进

酒精

备物

碘伏

人员准备

穿刺区域需剃除毛发,用肥皂水清洁后标记穿刺点。

皮肤准备

采用同心圆消毒法,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3遍。

消毒方法

主刀负责穿刺区域消毒,助手负责器械台无菌区域维护。

分工明确

消毒棉球单向擦拭,禁止往返涂抹,范围需超出铺巾边缘。

规范操作

消毒后采样培养应无菌生长,术野无可见污染物残留。

效果确认

消毒准备

质控

消毒与无菌操作规范

探头保护套与耦合剂使用

无菌保护套选择

选用高弹性、无粉的医用级探头保护套,套合时避免过度拉伸导致破裂,确保超声图像清晰无伪影。

耦合剂填充技巧

向保护套内注入足量无菌耦合剂,排出气泡后贴合探头表面,避免因气泡干扰导致图像失真。

耦合剂成分要求

优先选用水性无菌耦合剂,避免含矿物油或防腐剂的产品,防止引发患者皮肤过敏反应。

保护套更换指征

若术中保护套破损或明显污染,需立即更换并重新消毒穿刺区域,维持无菌操作环境。

探头清洁维护

操作结束后及时清除残留耦合剂,用专用消毒湿巾擦拭探头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