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投照技术课件
汇报人:
2025-06-01
目录
02
常规体位投照技术
01
X线摄影基础概念
03
特殊体位投照技术
04
骨盆骨折影像评估
05
投照质量控制
06
临床应用案例
01
X线摄影基础概念
01
02
04
03
05
06
定义姿势
直立位
面向前
头部保持正中位,听眦线与地面平行,确保颅底与影像接收器垂直。
定位基准
体位固定
减少伪影
掌心向前
下肢并拢
上肢下垂
头部姿势
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避免与躯干重叠影响胸片质量。
上肢姿势
双足并拢,脚尖向前,膝关节伸直,确保下肢骨骼投影无旋转。
下肢姿势
脊柱保持自然生理曲度,肩胛骨外展避免与肺部重叠,胸廓充分展开。
躯干标准
根据投照部位要求屏气,胸部摄影需在吸气末曝光以减少肺纹理重叠。
呼吸控制
通过对称性判断体位准确性,如锁骨对称度、髂嵴水平线等解剖标志。
影像评估
标准
应用原则
解剖学基准姿势
人体基准线分类
矢状面
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垂直平面,正中矢状面为左右对称的分界,用于头部或脊柱中线定位。
冠状面
与矢状面垂直,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常用于描述胸部或四肢结构的相对位置。
横断面
与人体长轴垂直的水平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是CT或MRI断层扫描的基础参考平面。
听眶线
外耳道与眼眶下缘的连线,头部摄影时作为基准线,确保颅底结构与X线束角度一致。
身体长轴
贯穿人体头尾方向的假想线,用于确定投照方向(如长轴平行或垂直)及肢体摆放角度。
01
02
03
04
05
X线专用基准线
中心线(CR)
垂直基准线
水平基准线
X线束的中心射线,需精确对准目标解剖部位,如胸部摄影时对准第6胸椎水平,确保肺野充分显示。
用于四肢摄影时与检查床平行的参考线,如膝关节正位需保持股骨与床面平行,避免关节间隙模糊。
与水平线正交,用于侧位投照时校准体位,如腰椎侧位要求脊柱与床面垂直,避免旋转伪影。
斜向基准线
体表标记线
特定角度投照的参考线,如肩关节Y位摄影时,中心线与肩胛骨平面成45°角以显示肩关节结构。
通过体表标志(如锁骨中点、髂嵴)确定的虚拟线,辅助定位深部器官,如肾脏摄影时以剑突与耻骨连线为参考。
设备校准线
X线机自带的激光定位线,用于快速对齐患者体位与探测器中心,提高投照精度和效率。
02
常规体位投照技术
体位
参数
用途
胸部后前位投照
体位摆放
患者面向探测器站立,双手叉腰使肩胛骨外展,中心线对准第5胸椎水平垂直射入。
曝光条件
成人常规采用80-85kV,小儿60-70kV,焦片距180cm,吸气末屏气曝光。
影像标准
需清晰显示肺野、肋骨、心脏及膈肌轮廓,第1-12胸椎隐约可见于纵隔影内。
01
02
03
胸部侧位投照
体位摆放
中心线定位
呼吸控制
曝光参数
图像评估标准
患者侧立于摄影架前,患侧紧贴探测器,双臂上举交叉抱头,身体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避免前倾或后仰。
中心线对准腋中线第6胸椎水平,垂直射入探测器,确保前后肋膈角及纵隔结构清晰显示。
同样采用深吸气后屏气曝光,以优化肺野对比度,避免因呼吸运动导致的图像模糊。
较后前位稍高(如100-120kVp),以穿透纵隔及脊柱结构,同时需根据患者厚度调整mAs。
需显示胸骨与脊柱平行、前后肋膈角锐利、心脏与主动脉弓轮廓无重叠伪影。
患者仰卧于摄影床,下肢伸直并内旋15°,使髂前上棘与探测器等距,避免骨盆旋转;必要时用沙袋固定足部。
体位摆放
若怀疑骨折或髋关节病变,可加照侧位或斜位;肥胖患者需增加kVp以穿透软组织。
中心线对准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2cm(约耻骨联合上缘),垂直射入探测器,覆盖整个骨盆及髋关节。
01
03
02
骨盆前后位投照
成人常用70-80kVp,25-32mAs;儿童根据年龄调整至更低剂量,避免骨骺过度曝光。
需对称显示髂骨翼、坐骨结节、耻骨联合及髋臼,骶髂关节间隙清晰,无肠气重叠伪影。
04
05
曝光参数
中心线定位
图像评估标准
特殊要求
03
特殊体位投照技术
体位设计要点
常见误差纠正
辐射防护措施
影像特征分析
临床应用价值
骨盆入口位投照
患者仰卧于摄影床,双下肢伸直并轻度内旋,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0°-45°,对准耻骨联合上缘,以充分显示骨盆入口结构。
主要用于评估骨盆环完整性、骶髂关节病变及髋臼前柱骨折,尤其适用于骨盆创伤的术前规划。
理想影像应清晰显示骶骨岬、耻骨上支及髋臼前缘,髂骨翼重叠最小化,便于观察骨盆入口的对称性。
若骶骨岬显示不清,需调整中心线角度;若闭孔过度重叠,应检查下肢内旋是否充分。
为减少性腺辐射,应在患者下腹部覆盖铅橡皮,并采用高千伏技术降低曝光剂量。
临床应用
影像标准
注意事项
误差分析
显示骶骨及尾骨
操作要点
01
体位设计
常见问题
05
适应症
02
显示要求
03
防护措施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