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技术方法。以下是的详细内容: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1.通气功能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等导致呼吸中枢抑制,引起通气不足。患者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动脉血气分析可见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影响呼吸肌的正常功能,导致通气量下降。
-胸廓疾病,如胸廓畸形、大量胸腔积液等,限制胸廓的运动,影响肺的通气功能。
2.氧合功能障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其特征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机械通气可通过改善肺泡通气和氧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严重肺部感染,如重症肺炎,可导致肺部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出现低氧血症。机械通气有助于纠正缺氧,为抗感染治疗争取时间。
3.围手术期支持
-对于一些大型手术,特别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呼吸功能不全。机械通气可帮助患者度过手术恢复期,减少呼吸做功,促进肺复张。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可能存在心功能不全和肺功能障碍,机械通气可维持呼吸稳定,减轻心脏负担。
禁忌证
机械通气无绝对禁忌证,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谨慎使用:
1.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引流者:机械通气会增加胸腔内压力,可能导致气胸和纵隔气肿加重,应在胸腔闭式引流后再考虑使用。
2.大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应首先清除气道内的血液或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在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机械通气。
3.肺大疱:机械通气可能导致肺大疱破裂,引起气胸。若必须使用,应选择较低的气道压力和潮气量。
机械通气的模式与参数设置
常用通气模式
1.控制通气(CV)
-包括容量控制通气(VCV)和压力控制通气(PCV)。VCV是设定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参数,呼吸机按照预设参数进行通气,适用于呼吸中枢抑制或呼吸肌麻痹的患者。PCV是设定气道压力水平和吸气时间,呼吸机以恒定的压力进行通气,可减少气压伤的发生。
2.辅助-控制通气(A-CV)
-患者有自主呼吸时,呼吸机辅助患者完成吸气动作;当患者自主呼吸频率低于预设频率时,呼吸机自动转为控制通气。这种模式既能保证患者的自主呼吸参与,又能在患者呼吸功能不足时提供控制通气支持。
3.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呼吸机按照预设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进行间歇指令通气,在两次指令通气之间,患者可以进行自主呼吸。SIMV可逐渐降低指令通气的频率,锻炼患者的呼吸肌,常用于撤机过程。
4.压力支持通气(PSV)
-患者自主吸气触发呼吸机后,呼吸机提供一定的压力支持,帮助患者完成吸气动作。PSV主要用于增强患者的自主呼吸力量,减少呼吸做功,适用于有一定自主呼吸能力的患者。
5.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呼吸机在整个呼吸周期内提供恒定的气道正压,主要用于改善氧合,适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早期ARDS等患者。
参数设置
1.潮气量(VT)
-一般成人设置为6-8ml/kg理想体重。对于ARDS患者,应采用小潮气量通气(4-6ml/kg理想体重),以减少肺损伤。
2.呼吸频率(RR)
-正常成人设置为12-20次/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整,如存在二氧化碳潴留时可适当增加呼吸频率。
3.吸呼比(I:E)
-一般设置为1:1.5-1:2.5。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为了延长呼气时间,避免气体陷闭,可将吸呼比设置为1:3-1:4。
4.气道压力
-压力控制通气时,吸气压力一般设置为15-25cmH?O;容量控制通气时,气道峰压应控制在35cmH?O以下,以减少气压伤的发生。
5.吸氧浓度(FiO?)
-初始设置可根据患者的氧合情况而定,一般为40%-60%。应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逐渐调整FiO?,使动脉血氧分压(PaO?)维持在60-80mmHg。
机械通气的实施与监测
实施步骤
1.患者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呼吸功能、循环功能等,确定是否需要机械通气及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
2.连接呼吸机
-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或面罩,连接呼吸机与患者气道。检查连接是否紧密,确保无漏气。
3.参数设置
-根据患者的情况设置呼吸机参数,启动呼吸机后,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呼吸音等,判断通气效果。
4.调整参数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以达到最佳的通气和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