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特种设备作业压力容器作业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27.33 K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5.82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特种设备作业压力容器作业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压力容器按设计压力分类,中压容器的压力范围是()。

A.0.1MPa≤P<1.6MPa

B.1.6MPa≤P<10MPa

C.10MPa≤P<100MPa

D.P≥100MPa

答案:B。解析:根据压力容器设计压力的分类标准,中压容器的压力范围是1.6MPa≤P<10MPa,A选项是低压容器范围,C选项是高压容器范围,D选项是超高压容器范围。

2.压力容器的主要受压元件发生()变形时,应立即停止运行。

A.弹性

B.塑性

C.临时性

D.微量

答案:B。解析:塑性变形是不可恢复的变形,一旦压力容器主要受压元件发生塑性变形,说明容器已经处于危险状态,可能随时发生破裂等严重事故,应立即停止运行。弹性变形是可恢复的,临时性和微量变形不一定会导致立即停止运行。

3.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为1、2级的,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内外部检验。

A.2

B.3

C.6

D.8

答案:C。解析:根据相关规定,安全状况等级为1、2级的压力容器,一般每6年进行一次内外部检验。

4.压力容器在运行中如发生故障时,可通过()等进行紧急处理。

A.关闭阀门

B.放空降压

C.紧急停车

D.以上都是

答案:D。解析:当压力容器运行中发生故障时,关闭阀门可以切断介质来源,放空降压可以降低容器内压力,紧急停车能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所以以上方法都可用于紧急处理。

5.用于易燃、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介质的液化气体的压力容器上的液位计,应有防止()的保护装置。

A.泄漏

B.静电

C.雷击

D.变形

答案:A。解析:对于盛装易燃、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介质的液化气体的压力容器,液位计防止泄漏的保护装置至关重要,一旦泄漏会造成严重的安全和环境问题。静电、雷击和变形虽然也是需要考虑的方面,但不是液位计保护装置的主要针对点。

6.压力容器上的压力表精度不得低于()级。

A.1.0

B.1.5

C.2.0

D.2.5

答案:B。解析:根据要求,压力容器上的压力表精度不得低于1.5级。

7.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不得()容器的设计压力。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都不对

答案:A。解析:安全阀的作用是在容器压力超过规定值时自动开启泄压,其开启压力不能高于容器的设计压力,否则无法起到及时保护容器的作用。

8.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分为年度检查和()。

A.内部检验

B.外部检验

C.全面检验

D.耐压试验

答案:C。解析: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分为年度检查和全面检验,内部检验和外部检验包含在全面检验中,耐压试验是全面检验的一个项目。

9.下列哪种介质不属于易燃介质()。

A.氢气

B.氧气

C.甲烷

D.丙烷

答案:B。解析:氧气是助燃气体,本身不属于易燃介质,氢气、甲烷和丙烷都是常见的易燃介质。

10.压力容器的最高工作压力是指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容器()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

A.顶部

B.中部

C.底部

D.任何部位

答案:A。解析:压力容器的最高工作压力是指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容器顶部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

11.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应建立压力容器()制度。

A.安全管理

B.生产管理

C.销售管理

D.运输管理

答案:A。解析: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和运输管理与使用单位的核心职责关联不大。

12.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应具备必要的()知识。

A.生产

B.安全

C.销售

D.运输

答案:B。解析: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压力容器,必须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才能正确操作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生产、销售和运输知识不是操作人员的核心要求。

13.对于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或者设计上不允许有微量泄漏的压力容器,必须进行()。

A.耐压试验

B.气密试验

C.液压试验

D.气压试验

答案:B。解析:气密试验可以检测压力容器的泄漏情况,对于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或者设计上不允许有微量泄漏的压力容器,气密试验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容器的密封性。耐压试验主要检验容器的承压能力,液压试验和气压试验是耐压试验的不同方式。

14.压力容器的重大修理或改造方案应报()安全监察机构审查批准。

A.市级

B.省级

C.国家级

D.当地

答案:B。解析:压力容器的重大修理或改造方案应报省级安全监察机构审查批准,以保证修理或改造符合安全要求。

15.压力容器上的安全附件应实行定期()制度。

A.更换

B.维修

C.